類科學園區赴美投資 專家憂心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稱「臺美將達成重大協議」,推測可能以類科學園區模式赴美投資。圖爲盧特尼克11日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接受採訪。(路透)
臺美關稅談判進入尾聲,據傳美對臺灣科學園區很感興趣,我方可能採類科學園區模式赴美投資;對此,經濟部證實,已在海外設立貿投中心,協助供應鏈落腳,但海外需要跨部會整合,已成立專案小組來推動。不過產業專家則示警,一旦因應美國要求,未來臺灣經濟恐陷入低成長,不論保1或保2,「都將保得很辛苦」。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宣稱與臺灣達成重大協議,知情人士透露,我方可能以類似科學園區模式赴美投資。臺灣目前有竹科、中科、南科等三大科學園區,其研發與生產對臺灣經濟貢獻不言可喻。
對於臺美談判傳美要我方前去設類科學園區,經濟部表示,談判過程不宜表示意見;至於在美國哪裡設海外科學園區?經濟部指出,尊重廠商意願,業者普遍想去德州、亞利桑那州,後續會徵詢討論。
資深產業顧問陳子昂指出,目前看來,只有兩大產業赴美投資、且能形成臺灣科學園區,一是AI先進製程晶片,目前以臺積電爲首、設於亞利桑那州,二是AI伺服器,最有機會在美國德州(近墨西哥邊界)形成園區,加計臺積電1650億美元后,初估五年內、兩大園區臺廠總投資金額達2000億美元以上。
但陳子昂也示警,因應美國要求,臺灣半導體、伺服器廠商恐加速移美,屆時將削弱我國出口、投資量能,一旦出口、投資熄火,工具機、石化等傳產又看不到曙光,連帶衝擊外匯、就業、消費等實力,一定會影響我國經濟成長率表現。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認爲,美國設科學園區,現在有雙「看得見的手」、即美國總統川普主導推動,只要提供土地、水、電等資源,形成速度會遠比臺灣當年來得快;陳子昂則進一步指出營收金額要夠大、毛利要夠高,若電子組裝產品毛利僅4%,根本無力負擔美高額的人力成本。
不過電電公會理事長劉揚偉日前曾呼籲政府協助臺灣廠商走向海外,設立科學園區打入在地市場。經濟部長龔明鑫當時就回應,期盼未來能打造出「全球都能複製與連線的竹科」。
電電公會秘書長林全能表示,公會支持政府海外科學園區政策,希望協助爭取賦稅優惠、水電等完善基礎建設。但經濟部指出,海外園區牽涉到金融、園區開發等跨領域知識,需要跨部會的整合,會成立跨單位的專案小組,需因地制宜詳細規劃,不可把臺灣科學園區直接複製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