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赴美投資 產業專家出神招:以拖待變!

▲臺積電。(圖/路透)

記者陳冠宇/臺北報導

臺積電日前宣佈加碼美國千億美元投資,引發各界關注。有科技產業專家直言,此舉對臺灣產業「當然是利空」,而從臺積電角度來說則是有得有失,建議臺積電「以拖待變」、將對美投資拖過2028年,以維持臺灣在「矽盾」的戰略地位。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今(6)日舉行「解析2025年中共全國兩會」座談會,資深科技產業顧問陳子昂於會上提出前述建議。

陳子昂表示,川普政府此前丟出兩個風向球,一是課徵臺灣晶片關稅,二是要臺積電「救英特爾」。而臺積電決定不與英特爾合資,而是自己獨資並擴大在美投資,最後丟掉英特爾這個大包袱,美國則得到臺積電的4年1000億(美元,下同)投資。

陳子昂指出,臺積電對美4年1000億元投資,再加上先前沒投資完的200多億元,加起來是1200億元,平均未來每年需投入300億元。而臺積電每年資本支出約爲400億元,代表未來4年只剩下100億投資臺灣,使臺積電的投資經營重心在美國。

▲資深科技產業顧問陳子昂。(圖/記者陳冠宇攝)

談到此舉對臺灣的影響,陳子昂形容,「肉糉頭」走了,「整串肉糉」會跟着走,臺積電投資規模非常大,臺灣的設備、原物料也會跟着過去美國,這對臺灣的影響當然就是產業空洞化,是臺灣的利空。

不過陳子昂提到,赴美投資對臺積電也有好處,即獨霸美國市場,未來將沒有競爭對手,「左擋三星、右甩英特爾」。由於臺積電最主要十大客戶都在美國,獨霸美國市場後,在美營收與影響力都會增加。

只是,臺積電的毛利率可能下滑,因爲美國生產成本較高,包括建廠成本、供應鏈運籌成本、薪資與營運費用、研發費用、設備折舊費等,這些成本加總起來約是臺灣的一倍。

陳子昂建議臺積電,採取「以拖待變」戰略。他解釋,美國的建廠效率與行政效率都不好,還有缺工問題。在這種情形下,臺積電可以慢慢拖過2028年,以維持臺灣在矽盾的戰略地位。

▼政大國關中心「解析2025年中共全國兩會」座談會。(圖/記者陳冠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