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華生專欄》別再唱臺積電赴美投資的讚歌
臺積電赴美投資其實違反了臺積電過去的產業中立的專業原則。(圖/路透)
臺積電是半導體業裡具有壟斷地位的廠商,也是臺灣唯一名列全球市值前十大的企業。臺灣社會對臺積電赴美投資案充滿疑慮,沒想到官宣之後,反而在媒體版面涌現了帶風向的輿論。本文就從產業的角度對這些「帶風向輿論」提出批評。
首先,國際關係與商業的談判是需要從多回合賽局的角度來看。例如川普對同爲北美自由貿易區、五眼聯盟的加拿大都採取了關稅逐步增壓的方式來遂行其目的。然而,此次赴美投資案雖然可以增強臺積電對美國的策略承諾(strategic commitment),卻像是一次性的梭哈式(show hand)行動,投入了大量資源,且有無法輕易轉移或回收的可能性。如果未來川普繼續追問臺灣,「你還有什麼牌來豁免臺灣貿易順差的關稅或扶持Intel?」我們還有什麼談判籌碼來應對新的勒索?
其次,是客戶接近性的誤解。有人認爲,臺積電赴美投資更靠近主要客戶,有利於業務發展。但過去臺積電尚未達到壟斷地位時,它都未選擇遷移到更接近大客戶的美國,而是充分利用臺灣的區位優勢(Location Economy)來完成晶圓代工製造的領先,在臺灣服務全球客戶,嚴守誠信,建立夥伴關係,追求雙贏,所以能不斷擴大其市佔率。這已表明是否靠近美國客戶並不是關鍵因素。
所謂擺脫對「紅色供應鏈」的依賴,實現客戶多元化更是謬論,彷彿臺積電現在仍極度依賴大陸紅色供應鏈及大陸客戶。但事實上,臺積電並不依賴中國大陸市場。雖然華爲曾經是臺積電第2大客戶,但自從美國將華爲列爲管制與打擊的實體清單之後,臺積電一直合規遵守美國禁制規定。
再者,所謂的「矽盾」是指臺積電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的關鍵作用,使其成爲臺灣的戰略資產。投資案讓臺美緊密結合反而增強臺灣的影響力,這讓臺灣全面融入國際生產網絡,提升臺灣在全球經濟安全的作用,這即是「矽盾2.0」核心概念的說法,但這兩者也都值得商榷。
當美國輕易地要臺積電將生產線、甚至連研發中心都搬遷至美國時,我國經濟部也未被事先照會的事實表明:一,即使是臺積電這樣的戰略資產都能輕易地被外部的地緣政治力量的左右。二,外遷初期母公司的資源挹注極爲重要,但隨着時間的演進,「在美子公司羣」勢必逐漸獨立運作。三,知識擴散將逐漸壯大其他競爭者,削弱臺積電的技術優勢。這其實撕碎了所謂臺灣的不可替代性,以及過去對於「護國神山」的幻想。
有大唱讚歌者說這是臺積電的利多,難道他們比張忠謀更懂半導體產業與臺積電?事實上,張忠謀多次表達臺積電赴美投資的憂慮。是不是利多,也可以看看資本市場的反應。
在資本效率市場中,所有可用的資訊都會反映在股票價格的波動。如果真是利多,那應該會立即反映在其股價的異常報酬上,實際上在投資案官宣後,臺積電股價雖有反彈但持續下跌,3月10日甚至跌破千元大關,背離了過去的股價成長軌跡。這反映出資本市場的憂慮:投資可能會導致短期內的成本上升,良率惡化,資金排擠和長期的過度供給風險。
最後,如果臺積電美國廠失去了《晶片法案》的補助(川普宣稱即將廢止),導致生產成本與品質都不如臺灣廠,那麼未來如何確信這些美國客戶仍會選擇臺積電美國廠下單?爲了提高對美國生產晶片的下單誘因,恐怕對在臺灣生產的晶片課稅就成了最佳方案。換言之,臺灣很可能仍逃不過川普最愛的關稅。
半導體產業是臺灣最重要的經濟命脈,臺積電赴美投資其實違反了它過去產業中立的專業原則。當然,在高度政治化與大國角力之下,半導體產業逐漸工具化與武器化,已不再是訴求品質與成本的市場競爭。我們理解、同情臺積電赴美投資的決定,這雖不是最佳選擇,但卻是眼前不得不做出的短期妥協。
對於政府來說,維護自身經濟安全必須穩定地維護奠基於臺灣的產業鏈,並且能夠維繫與中美兩強的關係,纔不會被一方片面地予取予求,但這肯定是現在政府做不到的。(作者爲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