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華生專欄》川普關稅衝擊下的臺灣戰略調整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大舉干預經濟活動,對國際供應鏈與全球貿易秩序造成前所未有的衝擊,而臺灣首當其衝。(圖/路透社)

自川普2.0上臺以來,國際局勢再度陷入劇烈動盪。不同於他第一任期主要針對中國的貿易戰與科技戰,這一輪川普選擇了更廣泛、更無差別的關稅攻勢,不僅對中國持續施壓,更將矛頭轉向自己的貿易伙伴。這種政策走向,對國際供應鏈與全球貿易秩序造成前所未有的衝擊,而臺灣首當其衝。

過去,臺灣的執政者往往將地緣政治風險的升高視爲「戰略機會」,以爲是鴻鵠將至,認爲在美中競逐之間,臺灣可以藉由政治上的站隊換取更大的國際政治、經濟空間,然而事實卻完全相反。川普在對中科技戰中無法取得實質勝利之後,乾脆轉而對自己的盟友、合作伙伴直接開刀,讓一衆盟友嚐到背刺的滋味,而臺灣在這場關稅風暴中更幾乎全面失守。

臺灣除了臺積電等少數具備高附加價值、雄厚資本與技術優勢的產業,尚能承擔赴美設廠的高昂成本,但大多數產業並沒有這樣的條件。工具機、機械、資通訊、螺絲、腳踏車、紡織等傳統與中小型產業,長期依賴出口市場,利潤有限、資本薄弱,無法負擔高額關稅與臺幣升值的成本。這意味着,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將不得不面對「達爾文式淘汰」的殘酷現實。

8月以後,美國對等關稅效應逐步擴大,對臺灣經濟形成沉重壓力。已有不少企業傳出放無薪假,甚至考慮外移或縮編,這不僅會影響就業市場,還將引發更深遠的社會與政治連鎖反應。臺灣原本就因少子化與高齡化問題承受龐大壓力,如今再加上關稅衝擊,等於在國家體質最脆弱的時刻,還將面對最嚴峻的挑戰。

這是檢驗執政能力的關鍵時刻。政府必須提出具體對策,協助企業度過難關。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執政黨依舊一心一意推動「抗中保臺」的政治路線,凡事以政治掛帥。過去1年,政府在美國壓力下,毫無議價能力,幾乎任由美方予取予求;反觀面對中國大陸這個對臺灣最重要的經貿夥伴,卻表現得強硬僵化。這種兩極失衡的外交經貿策略,不僅讓臺灣在美國與中國之間兩面受創,也讓企業失去應有的安全網。

對內,政府更進一步惡化政黨關係,對在野黨窮追猛打,導致國內政治對立日益加深,社會撕裂嚴重。所幸近期的大罷免最終以失敗收場,才讓賴清德總統在記者會上首度釋放訊號,表示要「迴歸經濟、追求團結」。然而,這樣的轉折是否能落實爲政策及行動,仍有待觀察。

從國家長遠利益出發,臺灣必須調整戰略。首先,政府必須對美國展現強硬態度,爭取公平條件。如今日本、韓國等與臺灣競爭的國家,已在華府爭取到相對優惠的關稅待遇,臺灣不應再坐視差別對待,否則企業競爭力將被進一步削弱。

其次,對外經貿關係應迴歸「功能導向」,而非政治掛帥。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仍維持着ECFA的自由貿易框架,這是臺灣產業最重要的市場保障。若政府繼續以政治對抗凌駕經濟需求,不僅可能危及ECFA,更將進一步削弱臺灣參與RCEP、CPTPP、東協與歐盟市場的機會。經濟全球化的現實是殘酷的,沒有任何國家能只靠單邊政治姿態生存。

第三,臺灣必須放棄沒有比較利益的意識形態執念。能源政策便是一例。長期以來,「反核」被塑造成政治正確,但當經濟大難當前、能源成本高漲時,繼續拒絕核能選項等於自綁手腳。臺灣需要務實檢討能源結構,珍惜有限資源,維持產業競爭力。正如古人所言「田螺含水過冬」,只有善用資源、保存實力,才能熬過嚴冬。

政府若繼續沉迷於政治操作,不願正視經濟實情,最終付出的代價將是臺灣經濟危機,並將波及到廣大的勞工、企業與家庭。(作者爲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