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奇昌專欄》川普關稅挑戰 臺灣主動出擊
川普上任關稅戰開打,臺灣必須讓川普及美國新政府成員瞭解,「壯大臺灣」跟「讓美國再次偉大」並不互斥,雙方是有交集的。(圖/美聯社)
川普重新上任未滿月,雷厲風行地簽署各項行政命令,頻繁重大政策發言更讓世界各國深刻體會到,未來川普風暴的影響和複雜性。然而川普政府最終的議程「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並未有任何改變。因此,梳理出川普意圖在4年任期內要留下的成績(legacy),並與美國政府保持一定程度的合作,纔是當務之急。
川普的政策不只讓外國霧裡看花,也在國內激起民主、共和兩黨激烈的對立;像是精簡聯邦政府僱員、參議院的人事任命案,以及衆議院議長麥克‧強生試圖推出「大型的漂亮法案」與減稅法案延期,都讓兩黨進入成本極高的繁瑣協商。由於期待明年美國期中選舉前,能做出讓美國人有感的施政成績,本屆川普展現比第一任時期更加快速甚至令人不解的舉措。
無視2018年川普自己簽署的《美墨加協定》(USMCA),以邊境問題爲名向加拿大、墨西哥挑起關稅戰;卻又再與加、墨領袖談話後政策急轉,迎來下階段的談判。因此,無論競爭對手中國、歐亞等盟友以及涉美事務的各國,期待的並非川普捉摸不定的承諾,而需要更實際的作爲與保證。如俄烏戰爭的和平談判,或以色列和哈瑪斯在迦薩走廊的爭議。
面對川普新政,習近平主席的治理並未有絲毫動搖,然而中國經濟成長趨緩、內需衰退的壓力,迫使大陸審視不斷減少的外國直接投資(FDI),並調整對外政策。日本外相巖屋毅訪中後,中日兩國緊張緩和,中方恢復日本漁產進口,雙方互予簽證優待,即是彼此修復關係的明證。然而,日方仍維繫緊密的美日盟約;首相石破茂正出訪華府,預計會深化美日在東亞安全議題的合作。
美中之間利益相互緊密鑲嵌,觀察兩國各自的議程都是經濟優先。美方課徵中國產品10%關稅,中方祭出管制關鍵礦物出口、加徵天然氣或大型農機等關稅,倒可看作是雙方互相試探的手段,而非彼此手上真正的底牌。只要能打造猶如雷根時代強盛美國的榮景,川普就會動用一切可用手段來完成。在大陸期待美中關係緩解,開啓對話的同時,我們需要清楚認知:臺灣議程向來並非川普最關心的事項,也不會位於習近平記事本的首頁。
但這並非代表川普上膛的關稅槍口不會指向臺灣。因此賴清德總統日前提到:「臺灣要在國際情勢的快速變化中,找出自己最有利的位置,也爲區域的繁榮發展有所貢獻」;不但要堅守國際秩序,以及國家利益及原則的底線,臺灣更要展現「願意多做、願意多幫忙」的態度,才能在國際互動上,取得更多談判的利基。」
換言之,夾在美中之間,臺灣不該只是擔憂課徵關稅、貿易逆差、國防預算增加,或是先進半導體外移、會不會被「交易」,這些並非無法處理的課題,害怕的應是臺灣從川普及華府的討論中消失。必須讓川普及美國新政府成員瞭解,「壯大臺灣」跟「讓美國再次偉大」並不互斥,雙方是有交集的。
賴總統上任後,國內政治爭議紛擾,在野陣營操作國會擴權、刪除預算等議題,限縮了臺灣政府因應世界變局的能力。團結臺灣是確保國家安定與韌性的必要條件,因此朝野間必須開啓對話和解,爲應對川普帶來的震盪做好準備。既然當前未能看出川普新政府有明確的臺灣政策與措施,我方政府即應羣策羣力,彙整美國對臺議題,公私協力強化遊說,說明美臺之間約800億美元的大量逆差是來自資通訊、半導體產業,及Al硬體設備供應鏈不得不然的結果。
除了增加軍購規模或採買天然氣、農產等美國產品之外,川普要的是能展現「美國製造」的投資項目與就業機會,這會是川普4年任期不變的需求。與其被課關稅,不如增加對美投資。臺積電與電子五哥在美國都還有未完成的投資及未營運的產線,仍有引進美國勞動力、加大生產的可能。臺灣各部會應盤點民間對美可投資、合作的產業項目與金額。
臺灣應彙集國家整體的利益來進行貿易談判,瞭解美方的真正需求、主動提出臺灣可參與、可協商合作的議程。尤其重要的是,臺灣絕不能是美中雙方戰略交易的籌碼,而是川普在走向偉大美國藍圖時,在半導體及Al領域的積極參與者。
(作者爲臺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