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奇昌專欄》川普貿易戰 對手可談盟友可逼

美國總統川普30日抱怨日本不買美國米,威脅調高日本關稅,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1日重申,日本不會在貿易談判過程中犧牲農民利益。(資料照/美聯社)

川普打着「美國優先」的旗號上任後,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打貿易戰。從中國、日本到歐洲,他幾乎把所有對美國有貿易順差的國家都罵了一輪。但奇怪的是,他對中國和日本的態度卻天差地遠—明明中國的貿易順差遠比日本大,他卻對中國客氣得多,對日本卻不斷施壓,甚至毫不留情。怎麼會這樣?

先看數字。2018年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超過4000億美元,是日本的3到4倍。照理說,川普應該對中國更兇纔對,但事實剛好相反。

當川普對中國加徵關稅時,中國沒有退讓,反而一輪一輪地反擊—大豆、汽車、能源產品全都報復回去。中國不只市場大,而且有籌碼,加上習近平也沒在怕,所以兩邊就這樣硬碰硬。

結果是什麼?川普嘴巴上說中國不公平,實際上卻不斷表示:「我和習近平關係很好,他是我的朋友,他很聰明……」這種話,川普幾乎沒對任何其他領導人說過。他甚至在談判過程中釋出不少讓步,因爲他知道中國真的有本錢反擊。

反觀日本,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其實也不小,特別是在汽車領域。但日本不敢對美國硬起來:一來是因爲經濟依賴美國市場,二來是長期的安全同盟關係讓日本比較不會對美國翻臉。

結果川普怎麼做?他不但指控日本市場不公平,還批評日本「搭美國的便車」、「軍費出太少」、「汽車進口太多」,講話毫不客氣。日本雖然有點應對,卻不敢真正報復,川普反而更得寸進尺。

但日本不是傻子。他們很清楚,川普是一個隨時可以推翻協議、撕毀承諾的總統,像退出TPP、巴黎協定就是例子。所以日本表面上跟川普談雙邊協議,實際上卻更努力推動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走制度性的多邊路線,根本沒打算把雞蛋放在川普這個不穩定的籃子裡。

在2019年日美貿易談判時,日本曾以「農業敏感項目」爲由,推遲談判進度,尤其是針對稻米開放問題。這其實是一種戰術—表面上講農業,實際上是透過技術問題來拖時間,避免快速進入一場無法掌握的交易。

日本知道這場談判對方不是真的想「談」,而是想「逼你讓」。與其貿然簽下一紙不對等協議,不如慢慢耗,拖到風向變。

從這整件事看來,川普的貿易策略其實是雙重標準。他對中國這個真正的對手反而保留談判空間,對日本這樣的盟友卻一再施壓,還要求讓利。這種「對手可談,盟友可逼」的邏輯,也讓很多亞洲國家對美國的誠意打上問號。

日本不是不能談,而是不信。川普在亞洲留下的是一個「不講規則、只談交易」的印象,而對一個長期習慣制度與盟友關係的地區來說,這種不確定性本身就是最大的風險。

(作者爲臺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