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奇昌專欄》放下政黨惡鬥 理性面對核三延役
國民黨立院黨團將「核能電廠延役相關法案」列爲優先法案之一,同時將邀請卓院長赴立院報告,準備強批「非核家園政策」。(圖/臺電提供)
國民黨立院黨團於前日提出多項本次會期主要議案,其中有關電業法的修改,關乎「核能電廠延役相關法案」被列爲優先法案之一,國民黨團亦預告將邀請卓院長赴立院報告,準備強批「非核家園政策」。在這時刻、如果行政、立法兩院及朝野政黨能以理性務實的態度、廣泛而深入的探討目前臺灣的能源政策、並引導社會各界面對此重大議題未嘗不是臺灣之福。
事實上,臺灣社會及國內各政黨都必須承認、核能問題既是能源科技議題、也是社會民衆認知議題。隨着科技進步、經濟發展、永續ESG等社會觀念及氣候變遷因素;不同時期和階段的核能政策都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和做法。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近三、四十年、臺灣國內兩大政黨對核電政策,充滿着差異、對立,甚至帶來了社會動盪和不安。
民進黨雖然將非核家園列入黨綱,但在黨綱中提到的是,「反對新設核能發電機組,積極開發替代能源,限期關閉現有核電廠」,及「加強現有核電廠安全與管理,提高核電工作人員的素質,核廢料撤出蘭嶼」,可見所謂「非核家園2025」,時間上並非沒有討論空間;國民黨雖然表面擁核態度明確,但面對根本無解的地方核廢料問題,以及2011日本福島核災衝擊;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於2011年11月由馬英九前總統宣佈核一、核二與核三廠將不再延役。此外,2014年馬前總統亦尊重當時新北市長朱立倫(現任國民黨主席)的建議,決定將已完工驗收的核四廠永久封存。這是核四電廠籌設發展的真實歷史;但我們能夠指責當時國民黨及馬英九政府的決策嗎?核電政策及核四廠存廢或重啓的議題是,目前臺灣全體人民所要面對的歷史共業。
就核電政策而言,嚴格來說朝野各政黨差異其實有限,關於核廢料兩黨都知道這是無法克服的問題,所以執政後都做出了相同的政治判斷;不管是停建核四、或核四完工後封存。因此,當前核三廠第二部機組的延役問題,就存在理性討論空間,兩黨都應開放討論,撇開黨團惡鬥,做出對臺灣永續社會經濟發展的最佳合適決定。
就上世紀80年代而言、反核、非核家園政策是可理解的;許多歷史脈絡值得我們一起思考。過去臺灣這三座核能電廠之所以會引起紛爭和質疑,其來有自的。因爲無論是「蘇俄車諾比電廠事件、或美國三哩島電廠事件」,在1970年代美蘇科技強權國家、相繼出現毀滅性的核電廠意外,輻射核燃料影響周遭國家和地域。這令許多人開始對同時期的臺灣核工程水準和管理產生擔憂。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更讓臺灣核電廠面臨巨大天然災害(地震及海嘯)的安全性受到質疑。臺灣做爲面積不大的島國,核一、二、核四廠在北臺灣東北角海岸,核三在屏東恆春海域,如此密集的核電廠、不僅令人質疑臺灣能承受如此的風險嗎?此外,臺灣社會和民衆、對於各種電廠設備皆視爲嫌惡設施,更遑論核廢料問題,在沒有縣市首長願意承擔下,非核家園雖非共識,但「非核」是必然的政策結果。
但非核是否一定要在2025完成,這就應當納入更多考量因素。2011年,時任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首度提出「2025非核家園」計劃,希望透過尋找替代能源、提升發電效率、節約能源、產業結構調整等,來讓臺灣在2025年不必再依賴核能發電。蔡總統就任後,「2025非核家園」理所成爲政見也積極執行。
但現實的是、2018年美中戰略競爭架構成形,美中貿易戰、科技戰相繼開始。伴隨着臺灣產業長期努力,臺灣在資通訊、半導體和雲端計算領域上獲得舉世的青睞,疫情期間加劇了對半導體的需求,又因AI的問世和臺商迴流,連帶對電力的需求遠遠超乎10多年前的想像;此外,蔡政府積極推動綠能,並增加天然氣供電來轉型,但受限於法規和社會共識,進度不如預期順利。整體來說,目前臺灣電力還算足夠,惟再生能源、綠電不足且轉型趨緩仍是不爭的事實。因此雖然核三廠第二部機組的發電量、其供電只佔很小比例,但對企業投資臺灣的信心,卻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因此筆者對於如何依法延役核三廠的議題是中性傾支持的態度。
2018年賴總統擔任院長時,曾就「以核養綠」公投一案表示尊重公投結果,並依照公投結果修法,不再設定2025非核家園期限。賴總統於上任後,亦曾公開說過,非核家園並非民進黨意識形態,並提出新核能發展的三條件。賴總統不斷展現出務實且負責任的態度,外界不用過度解讀總統與黨綱牴觸,2025非核家園一直是過去努力的目標,遺憾的是我們只能做到80分無法全部完成。
核三廠延役是一個可以讓社會公開且理性討論的議題,非常不希望持續看到政黨意識形態對決。無論如何,賴總統領導的行政院都應
準備提出新的能源規畫,務實的政策藍圖以及負責任地對屏東縣居民溝通補償,讓執政團隊可以重新邁出穩健的步伐,迎接下一階段臺灣策略新興產業的永續發展;保持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及A I設備供應鏈的關鍵位置。
(作者爲臺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大同集團福華電子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