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除役vs延役專題》供電核下氣上 韌性待考驗

臺電已備妥480萬瓩新增天然氣機組,可以替代核三2號機95萬瓩缺口,讓供電充裕穩定。圖/本報資料照片

天然氣發電全臺接收站規劃

114年除役及新增機組概況

核電最後一部機組在本月17將停機除役,「核」下「氣」上,臺電已備妥480萬瓩新增天然氣機組,可以替代核三2號機95萬瓩缺口,讓供電充裕穩定。但供電穩了,能源韌性夠嗎?外界充滿疑問。

臺電發言人蔡志孟表示,最後一部核電機組退役時間,在覈管法立法之初就已確定,臺電早已規劃替代供電機組,今年新增燃氣四大機組,包括大潭7號、興達1號與2號、臺中新1號機等,總容量約480萬瓩,而核三2號才95萬瓩,今明兩年備轉容量都足夠。

如果把時間拉長至2033年,蔡志孟說,預估負載增加1,150萬瓩,不含再生能源(未來十年新增20GW~30GW),未來十年新增供電能力1,786萬瓩,亦即多出636萬瓩餘裕,電力供應足夠,白天備轉容量率都逾10%,夜尖峰確保在7%以上。他並說,未來再生能源愈來愈多,臺電將搭配儲能、緊急應變抽蓄水力及天然氣,因應夜間第二尖峰負載供電;且需求端會採需量反應、時間電價挪移,把夜尖峰用電以價制量移至白天,電力供需及電網韌性會同步強化。

零碳核電退役後,臺灣發電8成以上靠火力,且以天然氣爲供電生力軍。目前規劃新增臺電大潭、通霄、臺中、興達、大林、協和等新燃氣機組,還有部分民間IPP機組,至2033年累計淨增加1,786萬瓩,即使扣除有變數的民間中佳電力61萬瓩,仍有逾1,700萬瓩新增供電量,新增遠大除役機組,何況還有燃煤火力緊急備用機組,因此核電全面停機,政府仍老神在在,不擔心供電不足。

賴政府在二次能源轉型目標中,要在2026年達成燃氣、燃煤、再生能源發電佔比爲5:3:2的結構目標,至2030年則翻轉爲5:2:3,再生能源發電佔比2030年將達3成;至2050年再提升爲60%~70%,燃氣及碳捕捉火力可降爲20%~27%,氫能佔比爲9%~12%。可看出,臺灣走入零核電,取而代之的是天然氣及綠能發電。

邁向淨零 政府加大增氣減煤力道

爲邁向淨零,政府加大增氣減煤力道,並提升供氣穩定及儲槽運轉率安全,不只中油永安及臺中接收站共12座儲槽,中油將規劃擴建永安、臺中接收站、新建觀塘(第三)接收站、高雄洲際接收站,臺電則規劃新建協和及臺中港接收站,另臺塑將興建麥寮接收站,合計共七座接收站,若完工天然氣進口量可達2,500萬噸,其中8成皆發電用。

「一旦七接完成,天然氣安全存量天數自目前11天~14天,可提升至一個月。」蔡志孟這樣說。這也凸顯政府對兩岸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的能源安全部署。若依2024~2033年整體電力供給規劃期程,燃氣機組新增約3,092.2萬瓩,除役約479.8萬瓩,2033年全國燃氣裝置容量達4,509.7萬瓩,約爲2023年的2.38倍。明(2026)年天然氣發電佔比就邁向5成。

「天然氣比重過高,反而有害國家安全。」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這麼說,所有能源專家也曾示警,因爲雞蛋過度集中在同一籃子裡,何況不是自產,是仰賴進口。

清大核工系教授葉宗洸及童子賢都憂心,若兩岸一旦有「狀況」,海上航運被阻斷,只要停運兩週,臺灣供氣就有危機,即使安全存量天數增加,後續補給進不來會更嚴重。但核能只要原料放進去,可維持18~36個月發電不斷電,且核燃料靠空運,天然氣韌性就是不如核能。

據能源署報告顯示,2024全年度國內總電力消費量高達2,833.5億度,創下歷史新高,臺灣今明兩年將步入年用電3千億度。政府強調2032年之前都不缺電,童子賢卻點出區域電網不均衡的事實,因臺電限制新竹以北資料中心設立,限制北部用電,顯示北部嚴重供電不足,倘若北部重啓核二廠就不會有此限制。

天然氣佔比太高,國家能源風險過高早有前車之鑑。俄烏開戰之際,2022年全球天然氣價格暴漲,不只歐洲深受其害,亞洲也無可倖免,臺電累計虧損高達3,000億元就是例證。從過去30年天然氣價格趨勢,童子賢認爲,天然氣會被國際壟斷廠商操縱,尤其冷冬,一口氣會把價格拉高至好幾倍,臺灣爲何要大量選擇價格波動大且不穩定的能源?

政府高層拍胸脯保證,未來七年電力相當充裕,不必擔心缺電問題。惟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將從目前12%,至2030年提升至3成,一旦一片烏雲遮住,上百萬瓩太陽光電將瞬間歸零。南歐西班牙、葡萄牙等整個伊比利半島日前大停電,就是因短期再生能源供電驟減。殷鑑不遠,臺灣能不慎思能源結構應多元化的國安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