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除役vs延役專題》核管法修法 核電復活跨大步
臺灣減碳淨零之路,多了核電的選項,賴政府是否會爲核電重啓開這一扇門,後續發展頗值得觀察。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發電量結構、113~122年全國用電量預測結果
立法院13日三讀通過核管法修正,同意停止運轉核電廠,臺電可申請換髮執照繼續運轉,延長期限爲20年。這項修正賦予核電廠取得延役或重啓的法律依據,讓臺灣減碳淨零之路,多了核電的選項,賴政府是否會爲核電重啓開這一扇門,後續發展頗值得觀察。
關切臺灣能源韌性 AIT拋解方
美國在臺協會(AIT)處長谷立言多次公開強調,臺灣能源韌性的重要,不但點出美商希望在臺投資AI數據中心,最擔心就是能源韌性不足,並表達願意爲臺灣提供核能等能源解方,也願意協助處理核廢料問題。這番談話是否暗示美國支持臺灣核電延役或重啓,令人玩味。美國小型核反應爐SMR還在研發階段,尚未商業化,美國還沒有SMR設備可以賣給臺灣。但谷立言卻說,核能方面,美國準備好協助引進既有及新興技術,例如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也樂意幫助臺灣解決核廢料儲存的挑戰,無論臺灣有何需求,美國都能提供能源解方。
另外,經長郭智輝也說,未來十年對美採購清單,先進SMR政府沒有排除,AIT也表達願意協助臺灣處理核廢料,將研究如何請美國幫忙;未來新核能技術趨勢是發展SMR,政府正在規畫推動SMR技術,以因應全球能源轉型趨勢。
顯見,賴政府對「新」核能技術開放研究,不是口頭說說。而谷立言暢談核能,外界揣測應是傳達川普政府重要訊息,也有意在力促賴政府扭轉核電政策,支持核電重啓的意味,讓民進黨「非核家園」政策轉彎,有臺階可下。
「美國高度關注臺灣國家安全,尤其能源安全。」清大核工系教授葉宗洸表示,過去兩年曾與美國智庫交流,美方認爲臺灣不應放棄三座核電廠不用,尤其臺灣仰賴進口能源逾9成,但核能燃料安全存量可達18~36個月,核電應列入臺灣能源選項,希望臺灣續用核電。
葉宗洸說,谷立言的談話並非頭一次,希望臺灣能源政策有所轉圜、勿輕言放棄核能選項的用意明顯,以強化臺灣的能源安全,國家安全是美方關切的重中之重。
核管法修法爲核電復活跨出一大步,葉宗洸呼籲,應儘速展開延役或重啓程序,美國核電廠已有停機再重啓案例,核安會修訂的子法應可加速進行,畢竟美國核管會都有延役或重啓法規,可如法泡製,相信核安會不致阻撓核電重啓之路。
同時,臺灣也應展開SMR新技術的研發。葉宗洸說,SMR具有量體小,周邊設備少,較易維護等優點,缺點是機組容量較小,但適合小型區域供電,例如科學園區若有SMR,不必和園區外臺電電網掛勾,一旦大停電可自給自足,且無碳電力更符合出口高科技業者淨零需求,未來若開放使用,臺積電就可考慮供電給自家廠區使用。
然而,經濟部預估2024~2033年電力需求年均成長率約2.8%,寬列AI科技用電需求,預估至2028年約需增加200萬瓩電力。2033年全國用電量會較今年多出772億度,臺電雖全力倍增天然氣,並開發再生能源,但韌性都不如核電。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曾喊出核電佔比要達30%,才能滿足未來AI等先進科技發展需求。他認爲,核能具有佔地小、供電穩定、不排碳、經濟實惠、能源韌性強等五大優點;而臺灣地狹人稠,不利風電和光電大量發展,且綠電無法作基載電力,核綠可共存,不該廢核電。倘若三座核電廠都重啓,就可佔發電約16%。
核電復興最快捷徑,就是仿效美、日及歐洲,將核電廠延壽或將關閉電廠重啓,纔是淨零務實之道。既然臺電評估核3重啓需三年半,核安會、經濟部及臺電應各司其職,立即着手延役重啓作業,政府決策不要再慢郎中了,以免「核工專業人才走了,很難再回來」。
核電重啓 有長路要走
臺灣核電是否復活,似有跡可尋:一、賴清德曾對外表示「非核家園並非民進黨的神主牌」,開放各界討論;二、立院修改核管法,保留核電延役或重啓選項,讓行政部門有「依法行政」臺階下,核廢料也拚年底前完成高放最終處置場選址立法,展現處理決心;三、AIT處長谷立言談話,釋出川普政府對臺灣「能源安全」的關切;四、卓揆近日對既有核電釋出開放討論態度。
卓揆表態,核管法修法如經民主表決通過,行政院沒有不接受的地方,換言之,不會提出覆議;惟總統賴清德僅重申,任何政策變更,須滿足「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共識」三個前提,不可能未經審查就延役,並未表態是否支持延役或重啓,留下政策模糊想像空間,看來,核電重啓之路有一段長路要走。誠如童子賢所言,「核能並非信仰,只是一種能源工具」,即使不缺電,臺灣實沒有必要放棄任一無碳基載(核能)電力且有助減碳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