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奇昌專欄》大陸兩會經濟政策的挑戰
大陸兩會今年在重振民營企業氛圍中登場。圖/中新社
中共國家統計局年初公佈數據,顯示2024全年GDP達5%成長,主要動力來自工業產品的產值與出口成長。以「2025中國製造」爲目標,近年來中國在電動車、能源、造船等產業上已居全球領先地位,而在航太、生命科技、機器人與工具機、半導體領域亦穩步成長,逐步擺脫疫情後的經濟低迷。
此次中共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李強總理再度宣示2025國內經濟成長5%爲目標;但也坦承中國經濟面臨複雜嚴峻的局勢。報告提及31次「消費」,顯示強化內需與提振消費已成爲未來經濟工作的核心。政策規畫依循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重點,包含提振消費、擴大內需、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國企改革、擴大開放並穩定外貿外資等等,並提出將財政赤字率從3%提高至4%,加大預算支出,計劃發行人民幣5000億元特別國債,以及4.4兆元地方專項債券。
這些措施反映出,中共已意識到引進外資的困難,決定以引導消費的寬鬆貨幣政策作爲經濟增長動能,同時通過《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推動「引進來」與「走出去」雙軌戰略,力求擴大開放、提高投資水準。然而,無論中共推出寬鬆、積極財政政策,或是法規鬆綁,其政策背後的政治考量與經濟措施之合理性仍待考驗。
首先的問題是,「企業國強民弱」的趨勢是否得以合理改善?中共中央支持民企的力度與持續性可以取得企業多少信任?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示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欲從法律層面來重振經商環境;更在兩會前,舉辦民企座談會,包括馬雲也受邀出席,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發佈〈我是一貫支持民營企業的〉文章,細數習近平自地方任官以來對民營經濟的支持活動,試圖對國內外企業「信心喊話」,營造重視民企的形象。遺憾的是,該法案最終未能在兩會通過,這反映出中共內部對於法案內容尚未有足夠的共識、且重要相關修法方向也都未曾披露,因此並不清楚「促進」內容爲何。
其次,兩會指示實施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人民銀行表示將「擇機降準、降息」,增加資金供給,支持擴大就業與消費。然而,官方挹注國內消費,市場、企業作爲經濟驅動力;與2020年習近平提出「內循環」的邏輯並無差異。2024年政治局會議也已指出「國內大循環不夠順暢」,坦言有效需求力道不足,可見單憑貨幣政策難以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景氣衰退時,貨幣寬鬆是緩解資金需求的特效藥;但當前中國的問題並非在等待「外部環境」景氣復甦,而是政策鬆綁的資金,如何有效透過國家的補貼或調控投資,扶植具競爭力的產業、並減緩過量生產、使產能過剩得到適當的管制。
再者,面對川普對中政策2.0以及新增關稅壓力,尤其川普重視「公平貿易」及「貿易逆差」問題,人民幣匯率是很重要觀察重點。中共的貨幣寬鬆政策對內要增加資金流動性,但又要防止人民幣貶值所引發川普政府指控貨幣操縱的困境。此外,面對美國關稅,中國方面將以農產品關稅與出口管制進行反制,若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必然引發「傷人七分,損己三分」的惡性循環,中國欲重新吸引外資迴流,將會面臨挑戰。
最後,面對每年超過1200萬高校及中、高專近800萬畢業生的就業壓力,畢業即失業、薪資增長停滯的現實壓力日漸嚴峻,寬鬆貨幣政策和財政擴張其實已是必要的現在進行式,兩會後可能再加大力度。目前的形勢發展、可能難以跳脫流動性陷阱的問題。中國大陸需要提出經濟與社會結構性的改革方案,以面對內需消費不足的困境。
從「新三樣」產品大量出口,到《黑悟空》、《哪吒2》與DeepSeek等等成功,確實提振了「中國製造」的士氣。2025年市場頗有「大陸冷氣團」消退、迎來春暖花開的期待,但現實仍是壓力重重。中共若欲避免「短期反彈、長期低迷」的經濟困局,必須正視外部環境的嚴峻挑戰,突破現有政策框架及矯正國強民弱的產業生態,審慎應對「動手術」的內部改革所帶來的風險與成本;才能真正釋放經濟潛能,併爲中國與全球經濟帶來更多確定性與成長活力。
(作者爲臺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