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全球變局下 賴執政週年的挑戰(洪奇昌)

賴清德總統就任將滿週年,更應在緊張的國內外局勢下,展現維護臺海和平的積極負責態度。(王英豪攝)

賴清德總統就任將滿週年,面臨美國川普總統關稅政策帶來全球經濟與金融的震盪;賴總統雖即刻提出五項策略因應,並儘速由國安會及行政院籌組經貿談判小組,並指派鄭麗君副院長等與美國就臺美關稅、經貿問題與半導體高科技產業合作進行實體磋商。賴政府的積極負責反應與行動值得吾人肯定。但社會大衆對美臺未來經貿關係及臺灣未來經濟發展仍充滿相當不確定性和疑慮。尤其臺灣核心競爭優勢半導體產業、臺積電1650億美元鉅額對美投資,並將3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及研發中心轉移過去美國亞利桑那州,及美國仍對臺課徵高額32%對等關稅,對臺灣整體出口產業及經濟發展帶來巨大負面影響。而近日臺幣對美元匯率的大幅升值的趨勢、亦是社會大衆關注的另一重大議題。

臺美70年來在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上都是緊密合作的夥伴。臺灣的經濟發展、GDP及人均所得持續穩定成長,近6000億美元外匯儲備更有賴於近30年來、全球經濟自由化及兩岸關係和平穩定下、投資貿易產業合作,區域經濟整合所帶來的效益。然而自川普第一任時期(2017年底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美中地緣政治關係從「戰略合作關係」轉化爲「戰略競爭對手關係」,美中戰略博弈產生關鍵「典範轉移」。

2018美中貿易戰、科技戰、貨幣戰以來,尤其自川普總統上任2.0百日以來,在「讓美國再偉大」的口號下、舉凡外交、經貿事務皆以「美國利益」爲唯一原則,進而全面大幅提升美中關稅貿易戰並往美中脫鉤的趨勢發展(Decoupling)。同時明確向世界各國表示:各國應爲對美貿易順差付出對等關稅,並對歐盟(德國)及日、韓等重要盟邦要求提高軍備、並表示美國將不再爲其等軍事安全付出代價。

值此鉅變的形勢下、臺灣政府已難再以印太戰略架構與安全事務上「負責任的參與者」及「民主同盟夥伴」自居;而是必須在臺海軍事安全上負起川普政府認爲該承擔的角色與責任,包括提高2倍國防軍事支出到GDP的5%以上,提升戰爭防衛能力及增加購買必要的軍事設備。

在高科技半導體產業上,臺積電等相關企業多年努力建構具全球競爭力的供應鍵,卻被川普政府視爲臺灣對美的「產業偷竊」,並將盡一切方式、縱使不合理也必須強制取回、移回美國;尤其是3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面對川普多次無理的宣示性談話,民進黨政府必須結合整體社會、產業及朝野政治力量,明確在美臺經貿談判中站穩立場、捍衛國家經濟利益、尤其是代表臺灣護國神山半導體產業的企業利益。

川普帶來的國際政治劇變與經貿震盪至少4年,並不算短。臺灣要維繫國家發展以及政治穩定,必須更加強化固有的兩大支柱:一、全方位加速產業轉型(智慧、數位、資訊及資安、Al等)、增強產業競爭優勢。二、持續維繫穩定和平的兩岸關係。

在增強產業競爭方面,政府必須首重「穩經濟安人心」。朝野政黨及政治領袖在此關鍵時刻、都必須以民生爲重;不再以政治對立爲目的,讓人民大衆得以休養生息。讓政府及產業得以通力合作面對國內外巨大的挑戰。

不可否認的,目前從企業、市場到人民已產生不同程度的不確定感及一定程度的憂慮。關稅戰與貨幣戰導致的供應鏈變動,產業勢必面對轉型的加速陣痛,民衆也可能面對經濟下行(尤其是傳統產業)所帶來失業危機。但危機未必不是轉機,政府應主動「擴大財政工具」、適時提出有效的協助、獎勵及輔導企業轉型並輔助失業勞工權益。加大全球佈局,強化與歐盟、英、加、日、韓及東盟等國經濟合作,分散美國關稅衝擊。

另一方面,要持續加大國家重要基礎建設的投資,更要適時檢視法規鬆綁,特別是能源(包括新型核能發電)、綠電相關領域,才能持續厚植產業競爭力,尤其半導體、Al伺服器、人工智慧均需要相當足夠穩定的電力能源。

長期固化的勞動政策必須與時俱進,勞動者權益及整體經濟發展兩者之間必須取得最佳的平衡。開放並提升人力資源的質和量,以改善並滿足市埸各行各業勞動力不足的現象;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維繫穩定和平的兩岸關係方面,挑戰與困難是明顯而艱鉅的。在中共將臺海內海化、海空軍繞臺軍演及共機飛越海峽中線常態化,加上海警部隊非軍事灰色衝突事件的增加。臺灣國安機構及國防軍事單位、必須慎防任何臺海灰色衝突、導致擦槍走火或彼此誤判的可能。鑑於川普在俄烏戰爭中偏坦侵略者俄羅斯,反倒指責被侵略方烏克蘭的經驗,臺灣必須一面應對中共不斷軍事壓力測試及灰色地帶侵擾,同時也要避免被川普批評爲臺海和平的挑釁者。因此,面對當前川普主導的美中戰略競爭升溫,賴總統更應在緊張的國內外局勢下、展現維護臺海和平現況的決心和戰略定力,預防並剋制可能的衝突,展現緩和、穩定臺海和平的積極負責態度。

川普政府政策反覆變動,國際政經局勢隨之劇烈變化。賴總統可在國安會、行政院之間建立專責的應變機制,以國家領導人的高度、對經貿與安全事務的變化做出即時研議討論,在最快的時間內做出最適決策。

(作者爲前海基會董事長、民進黨創黨工作小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