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奇昌專欄》審慎看待大陸經濟結構的內部壓力
面對川普加徵關稅的壓力,中國4月對美國出口年減21%,美國高關稅對大陸經濟的「負作用」似乎正在浮現。圖爲江蘇常州一家汽車製造工廠。(中新社)
5月12日美中完成階段性經貿談判,部分輿論認爲中國展現強硬,迫使川普讓步,國內外有些媒體也多認爲中國在這一輪談判中佔得上風。
5月中國國家統計局陸續公佈4月經濟數據,宣稱在川普關稅「外部衝擊」下經濟運行平穩,「國民經濟頂住壓力」。然而細看失業率5.1%、CPI爲-0.1%、房地產開發景氣93.86等指數,大多持平或微降,並未延續年初的回升趨勢,顯示中國經濟內部動能仍未轉強,面對美國的長期競爭仍居於相對弱勢。
中國經濟發展和自身制度目前主要有三大結構性問題:
一、產能擴大帶來的競爭問題。
鋼鐵、石化、太陽能電池等中國多數產業持續過度擴張,而出現產能過剩和惡性競爭。近期「新三樣」之一的電動車市場,甚至傳出哪吒汽車這類一線廠商惡性倒閉,更反映市場競爭失控。
產能過剩的結果對總體經濟的直接衝擊主要爲外資的撤退,因企業在中國市場幾乎無利可圖;其次是企業內卷與失業潮擴大,國企也難再是鐵飯碗。如今在關稅戰與市場疲弱下,必須正視這些惡性競爭造成外資撤離與內需萎縮的連鎖反應,如何恢復國內外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期待,是中共中央不得不審慎面對的議題。
二、缺乏內需市場成長動力。
面對川普加徵關稅的壓力,中國4月對美國出口年減21%。爲彌補這個貿易缺口,習近平在近日接連走訪東南亞各國,並首度出席中國與南美洲的經濟部長級論壇,同時試圖和歐盟在貿易議題上達成和解。利用出口來驅動投資和生產確實是短期能維持中國經濟成長的重要策略,特別是在「新三樣」的出口,的確有不少的亮眼成績,然而,若中國自身內需市場未能有效同步打開,在長期與美國貿易競爭下,終將與開發中國家產生競價出口的矛盾;近期印尼與泰國對於中國資金和出口商品趨於保守,即是浮現競爭關係的訊號。
三、法律制度不利外資競爭。
從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至今年兩會,中共明確釋出歡迎外資重返中國市場的訊號,但據童振源大使統計,在美國貿易戰加壓之下,外商直接投資(FDI)持續減少,首季僅147億美元。
核心問題在於中國企業享有中共補貼與法律制度保護,導致外資因高成本處於價格劣勢;另一方面,國家安全壓力也籠罩在外資機構身上,導致外資企業存在着高度政治不確定性。除了以降稅等經濟手段作爲誘因,如何重建信任關係更是一大課題。
中共中央現階段將「大力提振消費」視爲首要任務,祭出多項金融與政策工具。5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降息降準,9日啓動人民幣5千億元的1.5%低利貸款以支持服務與養老消費,20日又將3.1%的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調至3%。然而,貨幣政策具遞延性,要提升中國整體發展,仍需不同政策的階段性配合。
目前中國城鎮非私營部門薪資增幅持續放緩,2024年僅年增2.8%,遠低於2023年的5.8%。政策方向除了引導退休族羣的養老金消費外,應以增加薪資、增加工作等提振年輕人的信心作爲真正的消費驅動。
貿易戰並非短期磨擦,而是美國對中國戰略典範轉移的體現,即便暫時達成貿易談判,也無法改變美中競爭格局。北京必須審慎應對經濟結構的難題,儘管改革會對民生及經濟活動帶來短期陣痛,但仍要建構以內需爲導向的生產與消費。提振消費的經濟政策必須以落實「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爲政府奮鬥的目標,強化社福及醫療需求,才能恢復人民對未來生活的安全感與期待,帶來消費信心持續增長及長期經濟效益。
(作者爲前海基會董事長、臺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