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奇昌專欄》扭轉大陸經濟 輸血民企成關鍵
當前中共仍面臨複雜而困難的挑戰,除了中美貿易關稅戰、關鍵科技及稀土問題等懸而未決。國內總體經濟成長持續下行、產業及內需市場內卷現象持續、民生消費疲軟不振。(圖/美聯社)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召開在即,相較以往18大以來着重在黨建問題,今年中共政治局會議早在七月、就已定調四中全會主要討論經濟議題與十五五國家重大經建計劃等、當前及未來五年的重大經濟民生議題。然而當前中共仍面臨複雜而困難的挑戰,除了中美貿易關稅戰、關鍵科技及稀土問題等懸而未決。國內總體經濟成長持續下行、產業及內需市場內卷現象持續、民生消費疲軟不振,中央、地方各級政府及企業債務問題仍惡化中(近兩百兆人民幣)、外商投資(FDI)衰退近三成、房地產投資年比跌12.9%、產業內卷化與價格補貼的政策效益未明顯改善等問題的衝擊持續影響中。
筆者認爲,國際環境與國內經濟民生雙重夾擊下如何有效處理,是中共目最爲迫切的問題。此外,中共今年不斷加大歡迎民企加入國企和央企的論調,甚至通過《民營經濟促進法》,加大對民企的支持力道。但如何有效且確實完善既有財政工具、「輸血」予民企改善財務結構及經商條件、進而帶動經濟成長,這都還待後續觀察其成果。
觀諸中共歷次四中會議報告,江、胡時期均着重在「黨建」。黨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更將重心放在《治國理政》,關鍵詞如「全面從嚴治黨、全面依法治國」、「完善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等。今年、尤其在九三閱兵順利成功舉行之後,應仍會持續加大強調「以習近平主席爲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且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四中召開前,中共在黨建與黨政方面、在上月底審議《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條例》中,提及「堅持把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放在首位』」,再次加強習近平的政治思想地位,顯現習近平的政治地位。
中共爲面對經濟疲軟的發展窘境,提出許多經建政策規劃與財政工具,實有其必要。但更應當審視是否真能有效舒緩、乃至解決核心問題,否則乃將淪爲口號政治。爲呼應四月底通過的《民營經濟促進法》,中共在企業面欲增加民營資本的進駐、增加民企的投資份額。然歷經數月卻面臨以下問題:一是如何保障民企權益。過往政府過多幹預導致民企動能薄弱的案例不在少數,對民企的支持態度時有轉變不確定性過高。二是民企融資是否順暢,民企始終是中共放款忌憚的對象。在寬鬆貨幣政策、人民銀行降息降準中,融資排序方面、民企始終不在有利地位。今年以來整體企業融資規模增量在八月止跌回升,但對民企的效果仍不明效。三是中大型民企可投資的產業項目前景不明。央企在一帶一路相關的基建投資獨大爭議,國企、央企在金融、證券或地區重要技術服務產業的利益分配不均,這些都存在着不穩定與報酬率低的風險。
近期習近平更在《求是》雜誌署名撰稿,強調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重要與推進,極力爭取國際競爭主動權,着重在制度監管等體制面的統一,並尋求消除地方保護主義,進而解決省際之間的市場阻礙。顯示黨中央對全國統一大市場政策的重視、是一大進展。然而這是否仍是舊殼新裝,代表的是中共在改革開放以來數十年間並未做好讓市場制度主導經濟發展運行、也未能消除外界對國進民退的擔憂。現在由習親自重提點明經濟方針,期待政策執行效果能如期呈現。
中國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若能正視改革開放過程中的體制制度問題、根本與妥善運用中國廣大內需、健全強化社會保障提振居民消費信心,善用中央財政工具,且專心致志「輸血」予民營企業,保障民企權益並改善經濟環境。相信有機會能扭轉經濟頹勢從而邁向新境。
(作者爲前海基會董事長、臺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