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奇昌專欄》大陸處理內卷必須正視制度問題
從2024年7月開始,中共中央意識到了內卷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自去年起,中共中央在政治與經濟會議上均提出正視市場「內卷」帶來的影響,並部署相關行動以面對其政經情勢與「內卷」對市場的挑戰。然而、打擊內卷問題得先面對政經制度設計產生的兩大關鍵問題:其一是各種政策「灰色補貼」導致的價格破壞;其二是企業競爭的背後隱含着個人政治權力結構的想望。若不正視制度結構面的扭曲,消除「內卷」恐只淪爲政策口號或表面功夫。
儘管從去年7月開始,中共中央意識到了內卷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開始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政府兩會報告及本月的中央財經委員會上展現應對意圖,諸如「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爲。」、「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加快建立健全基礎制度規則,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市場準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等話語。中共也在6月30日的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上通過修訂後的《反不正當競爭法》,試圖以法律維護中國市場競爭的秩序,避免不正當的競爭行爲出現。
遺憾的是,該法的建立未能「對症下藥」,內容多針對商標、智慧財產、宣傳、政治或商業調查及責任與罰鍰等主題,與整治內卷、提振改善經濟市場的政策目標方向未有太大關聯,並存在兩個風險。
首先是模糊性的條款內容與解釋空間。該法第二章〈不正當競爭行爲〉中,第七條多次提到「有一定影響」及其他條文過於模糊、搖擺的名詞定義,即條文未明言其內涵。在無法客觀精準定義的情況下,使得在解釋與執行上將出現困難,只得仰賴執法者的「自由心證」。
其次是此法案的政治意義遠大於經濟治理,從第三章〈對涉嫌不正當競爭行爲的調查〉中可以發現,若背後有非正常的利益連結,便容易產生藉由政經優勢權力、結合調查以達打擊對手、甚至壟斷市場競爭。在前述的政經優勢權力的狀況下,相對取得優勢之企業可透過非正當政商關係,導致企業競爭與個人仕途綁在一起,造成經營發展的扭曲。
事實上,除了法律效果恐不彰之外,尚未看到中共正視自身政經制度產生的競爭弊病。其中「企業補貼可以說是內卷競爭的根源」。由於中共經濟制度傾向以計劃發展爲依歸,併爲了配合國家在國際政經拓展其影響力,便會透過「灰色補貼」的方式予以各「重點企業」,諸如基金融資、優惠貸款、國企入股、稅收減免等手段,以成功迴避WTO 對補貼的規範。這些補貼某特定產業的情況一旦成爲例行,「生產過剩」就會是必然的結果,並導致「企業搶市佔率的惡性競爭」。
以比亞迪爲首的電動車產業,在新能源車政策浪潮中大幅成長,中共政府對該產業補貼的出手更是闊綽。其他同行見此無不進行削價競爭、偷工減料降低成本,從而生產更多車輛銷售,搶佔市佔率。爲達獲得補貼目標,數據造假浮報、車輛品質堪憂,均是產業發展前途的阻礙。
中國政經制度所衍伸出來的大量央企與國企,其背後代表的不是企業投資,更多的是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這樣的結構,不僅加劇了補貼問題的浮濫,更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企業的目標並非營利,而是個人或派系的利益。換言之,內卷不僅是企業爲了搶據市佔,也隱含着各種政治利益競爭,也是中共官場貪腐的重要原因。
大多數自由市場國家很少出現內卷的問題。除了產業公會會自我調適之外,自由經濟所孕育出來的文化會傾向演變成經濟學所說的「差異化競爭的形態」。中國大陸決心打擊內卷是對產業、經濟都有利的事,但其對策顯然尚未認清事實發生的本質。
相對的、若能做到7月15日中共全國政協在北京召開「完善和創新社會治理」專題協商會、所做的調研報告結論「把更多資源、資金、服務、管理下沈到基層」,用在處理市場內卷議題上,若許是一解方。
(作者爲臺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