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奇昌專欄》大陸內卷難解 改革須對症下藥

針對內卷的應對,中共20大以來在法制面與政策面多所努力,可惜的是它並沒能對症下藥。(新華社)

中國「內卷」積重難解,妥善解決內卷是中共當前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在美中關稅貿易大戰之際,如何面對國際經濟環境挑戰與風險,值得我們關注。

中共社會經濟內卷、不單只是我們所看到的表層結構、現象或結果,而是由一系列複雜的閉鎖循環所構成。它是由政策無序資金補貼、企業蜂擁搶機投資、產能過剩、低價競爭、獲利過低、企業倒閉;導致失業率增加、消費信心及消費力減弱等主要環節所組成的惡性循環。這些問題背後因素層層相疊,各自產生出不同的內卷現象,以致無法憑藉單一目標政策就能使惡性循環有所改善。此外,處理這些環節還必須釐清其存在因素的時間先後次序、需求因素及市場性質等問題。簡言之,中國內卷可概分爲生產供應端的內卷和零售消費端的內卷,兩者是極爲不同的問題成因;解決方式必然不同,但不可避免的是必須考量宏觀經濟的面向。

針對內卷的應對,中共20大以來確實在法制面與政策面多所努力,並在20大三中全會試圖透過法律的制定以營造正常的市場競爭,如《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公平競爭審查條例》的修訂與頒佈。事實上、可惜的是它並沒能對症下藥,仍存在許多執行疑慮與模糊空間。做爲統籌「國家發展規劃」的中共發改委,則於今年首次顯示出一信號、擬於未來「十五五規劃全文」中提及「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有序競爭」;「營商環境」向來是市場經濟活動中的要角,也是影響企業營商的重要因素,爲呼應中共《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的政策背景,這些政策方向值得後續關注,中共有否實際具體的舉措,否則恐流於文字論述。

此外,中共也推出各種社會福利面向的配套措施,「強制社保」即是一例,中共欲透過強制力,保障工作人力生活,以謀求降低失業衝擊、增進消費信心,也藉此彌補養老金的財政支出。但從另外角度來看,社保政策趨嚴,確實能夠彌補就業保障、減少財政開支,並將企業汰弱留強、間接減少產能過剩;但短期恐會導致人力成本佔比偏高的中小企業面臨較大的成本壓力,失業問題或將更趨嚴峻。因此,加大強制社福政策是否能成爲穩定社會的力量、恐怕還需觀察,甚至有造成政策短空的可能。

近年,中共經濟政策主軸側重在「產能改革」,尤其是引導落後產能的企業轉型或退場,這在上世紀末90年代紡織業、煤炭業及傳統重工業,近10年來面板業(TFT-LCD)、太陽能板(光伏)、新能源材料(鋰電池)、電動車等都曾先後歷經「淘汰過剩(落後)產能」的年代。然而側重產能改革/去產能、去庫存,所帶來的經濟成果卻不明顯。甚至在中共人民銀行寬鬆貨幣政策及特殊財政政策支持下、發展出來的「『具中國社會主義特色』國強民弱」的企業環境生態下,國企與地方民企相互競爭的背後、不當政企利益掛勾,造成不少的政商貪腐現象。

「落後產能企業退出」與前述之「強制社保」可能共同導致失業危機,未來短期內很有可能出現PPI指數回穩,但CPI仍然低迷的交叉現象;這並不意味着市場已成功擺脫困境,反而是表示中共仍需耐心等待長期的結構調整。

綜上,吾人樂見中國展現改革的決心與規畫。但遺憾的是,仍未見具體落實在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中共應當反思,爲何自由市場制度國家極少出現經濟內卷困境,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後,近30年來出現至少三波,且一直存在下一次經濟內卷的風險?這不僅非中國經濟發展之福,更是全球經貿不穩定的關鍵因素。此外,中共也應當瞭解,有效的政策落實與執行,中央和省市地方政府之間的配合亦是重中之重。不應只有高層會議上的政治宣示講話,而應是細緻縝密的政策安排,並直接落實面對產業問題核心,方能緩解當前經濟窘境。

(作者爲臺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