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大陸經濟 輸血民企成關鍵

(圖/美聯社)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召開在即,相較以往18大以來着重黨建問題,今年中共政治局會議早在7月,已定調四中全會主要討論經濟議題與十五五國家重大經建計劃、當前及未來5年的重大經濟民生議題。然而中共仍面臨複雜而困難的挑戰,除中美貿易關稅戰、關鍵科技及稀土問題等懸而未決。國內總體經濟成長持續下行、產業及內需市場內卷持續、民生消費疲軟不振,中央、地方各級政府及企業債務問題仍惡化中、外商投資衰退近3成、房地產投資年比跌12.9%、產業內卷化與價格補貼政策效益未明顯改善等,衝擊持續影響中。

筆者認爲,國際環境與國內經濟民生雙重夾擊下如何有效處理,是中共最迫切的問題。此外,中共今年不斷加大歡迎民企加入國企和央企的論調,甚至通過《民營經濟促進法》,加大對民企的支持力道。但如何有效完善既有財政工具、「輸血」予民企改善財務結構及經商條件,進而帶動經濟成長,都有待後續觀察。

爲呼應4月底通過的《民營經濟促進法》,中共在企業面欲增加民營資本的進駐、增加民企的投資份額。然歷經數月卻面臨以下問題:

一是如何保障民企權益。過往政府過多幹預導致民企動能薄弱的案例不在少數,對民企的支持態度時有轉變不確定性過高。

二是民企融資是否順暢,民企始終是中共放款忌憚的對象。在寬鬆貨幣政策、人民銀行降息降準中,融資排序方面,民企始終不在有利地位。今年以來整體企業融資規模增量在8月止跌回升,但對民企的效果仍不明顯。

三是中大型民企可投資的產業項目前景不明。央企在一帶一路的基建投資獨大爭議,國企、央企在金融、證券或地區重要技術服務產業的利益分配不均,這些都存在不穩定以及報酬率低的風險。

近期習近平更在《求是》雜誌署名撰稿,強調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重要與推進,極力爭取國際競爭主動權,着重製度監管等體制面的統一,並尋求消除地方保護主義,進而解決省際之間的市場阻礙。顯示黨中央對全國統一大市場政策的重視是一大進展。然而這是否仍是舊殼新裝,代表中共改革開放以來未做好讓市場制度主導經濟發展運行,也未消除外界對國進民退的擔憂。現在由習親自重提點明經濟方針,期待政策執行效果能如期呈現。

中國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若能正視改革開放過程中的體制制度問題,根本與妥善運用中國廣大內需市場,健全強化社會保障提振居民消費信心,善用中央財政工具,且專心致志「輸血」予民營企業,保障民企權益並改善經濟環境,相信有機會能扭轉經濟頹勢從而邁向新境。(作者爲海基會前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