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奇昌專欄》川普關稅震盪 臺灣應有避險戰略

關稅尚未傷敵,已先自損,更揭露川普政府治理能力的不足。(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國際貨幣基金(IMF)4月22日下修全球經濟成長預測至2.8%,對美國的預估更從2.7%驟降至1.8%;反映出川普總統的關稅政策不僅引發全球經濟震盪,也重擊美國自身經濟。

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CEA)主席米蘭去年提出的《重組全球貿易體系的使用者指南》,可說是川普重振美國經濟的戰略藍圖,內容包括:一、美元貶值以改善貿易逆差;二、貿易與國防安全掛鉤;三、重組美國國債結構;四、以貿易制裁與資本限制等工具對外國政府施壓。

然而川普隨性無序的發佈關稅行政命令,缺乏有系統性政策邏輯與執行方式,不但未能落實其經濟戰略目標、反倒重創包括盟國友邦在內的國家對川普政府的信心,及全球金融市場對美國經濟的信心。

4月2日川普宣佈「解放日」關稅,全球市場立即反映恐慌情緒。美元、美股、美債慘遭拋售(三拋),引發資金外逃的骨牌效應;美債價格下跌、殖利率驟升,美股道瓊、標普等指數重挫10%,美元對歐元、日圓等主要貨幣貶值逾5%,企業因金融前景悲觀而暫緩大規模投資。西德州原油自每桶72美元大幅下跌至60美元,更衝擊川普以能源帶動經濟的戰略部署。

美國國內反彈聲浪升高。蓋洛普最新民調顯示,川普第二任期首季平均支持度爲45%,成爲二戰以來首位首季支持率未超過50%的美國總統;更有44%的人對川普經濟政策「幾乎沒有信心」。全球第五大經濟體、GDP有4.1兆美元的加州政府,更向聯邦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禁止川普關稅政策,並質疑其合法性及對地方州政府經濟的傷害。

儘管川普於4月9日宣佈暫緩關稅90天,但從他一再要求聯準會降息來看,川普對美元、美債、美股的暴跌,以及資本市場停滯的焦慮已逐漸浮現。據媒體報導,財政部長貝森特與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在強硬派貿易顧問納瓦羅不在場的情況下、緊急進白宮建言,才使關稅延緩;但政策數日內急轉彎的真正原因,恐仍是川普口中所言的市場緊張與美債警訊。企圖以關稅作爲對外施壓與談判籌碼,如今反因國內經濟壓力與信心低迷,成爲川普被迫妥協的臨界點。

關稅尚未傷敵,已先自損,更揭露川普政府治理能力的不足。其威懾效果也受挑戰,中國非但未讓步,反而祭出125%反制關稅、拒收波音交機等反制動作,並積極展開多邊外交,呼籲歐盟、英國與日本共同捍衛多邊貿易體系,維護全球經濟開放。中國也藉外交與法律行動展現對日本的善意,執行兩名殺害在華日人罪犯的死刑;李強總理也親筆致日本首相石破茂,呼籲共同對抗美國貿易保護主義。

關稅政策未能有效成爲談判武器,反而進一步重傷美國在國際體系中的聲望與威信。包括正與美方展開談判的日本,也不急於妥協;首相石破茂回絕美方多項要求,強調不會一再讓步、必須維護國家利益。歐盟方面也準備400多項美國商品的反制清單;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賴恩亦與新加坡總理黃循財通話,討論CPTPP合作可能性。各國相繼採取理性去風險策略、以因應川普關稅戰;加強區域與多邊經濟合作又漸成共識,至此川普政府反而在他所發動的全球經貿關稅戰中顯得孤單與被動。

川普第二任期近百日的執政,已展現其不遵循國際秩序,輕視全球共識建置的經貿體制如世貿組織WTO。美國聯盟政府決策,任憑川普總統個人專斷直覺、難以預測的政治性格、對等關稅政策匆促又反覆,顯示聯邦政府治理能力的鬆動與政策穩定性的不足。

面對美中貿易戰升溫,美中兩大經濟體脫鉤的風險加巨,全球半導體及資通訊供應鍵快速重構。經濟發展高度依賴進出口的中型開放經濟體─臺灣,無法忽視這進行中的鉅變。過去3、40年,臺灣隨着全球經濟自由化、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在相對有利的產業分工及完整產業鏈優勢下,與美中兩大經濟體建立有利的合作貿易伙伴關係;更藉此累積了近6000億美元的外匯。面對美中戰略博弈升溫,美中經貿、貨幣脫鉤的可能性升高之際,臺灣的抉擇是複雜、困難又具挑戰的。

將國家經濟發展連結於以美國、日本、歐盟的西方經濟體是目前臺灣最佳的選擇。但面對川普,對臺灣相對不尊重、不友善,他強烈認知臺積電搶奪了美國半導體產業領導地位,且多次語帶恐嚇的要求加大臺積電在亞利桑納的投資;難道1650億美元、5.4兆多臺幣的投資案,還不能滿足川普政府的期待,因此要再加碼對臺灣來個32%的懲罰性對等關稅嗎?

面對決策不理性的川普政府,絕不能再一廂情願以「民主同盟」、「民主供應鏈」等認知,來看待即將到來的美臺經貿談判。在美臺貿易談判桌上,我們必須審慎觀察美中、美日、美歐,甚至美國與東盟各國的經貿談判過程,並積極發展應有避險戰略與韌性,以確保在快速變動的全球政經環境中維持臺灣的競爭力與自主性。

(作者爲臺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