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震盪 臺灣應有避險戰略
(圖/美聯社)
國際貨幣基金(IMF)4月22日下修全球經濟成長預測至2.8%,對美國的預估更從2.7%驟降至1.8%,反映出美國川普總統的關稅政策不僅引發全球經濟震盪,也重擊美國自身經濟。
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CEA)主席米蘭去年提出的《重組全球貿易體系的使用者指南》,可說是川普重振美國經濟的戰略藍圖,內容包括:一、美元貶值以改善貿易逆差;二、貿易與國防安全掛鉤;三、重組美國國債結構;四、以貿易制裁與資本限制等工具對外國政府施壓。
然而川普隨性無序的發佈關稅行政命令,缺乏有系統性的政策邏輯與執行方式,不但未能落實其經濟戰略目標,反倒重創包括盟國友邦在內的國家對川普政府的信心,及全球金融市場對美國經濟的信心。
4月2日川普宣佈關稅政策的「解放日」,全球市場立即反映恐慌情緒,美元、美股、美債慘遭拋售,引發資金外逃的骨牌效應。美債價格下跌、殖利率驟升,美股道瓊、標普等指數重挫10%,美元對歐元、日圓等主要貨幣貶值逾5%,企業因金融前景悲觀而暫緩大規模投資。西德州原油自每桶72美元大幅下跌至60美元,更衝擊川普以能源帶動經濟的戰略部署。
關稅政策未能有效成爲談判武器,反而進一步重傷美國在國際體系中的聲望與威信。包括正與美方展開談判的日本,也不急於妥協;首相石破茂回絕美方多項要求,強調不會一再讓步、必須維護國家利益。歐盟方面也準備400多項美國商品的反制清單;歐盟執委會主席範德賴恩亦與新加坡總理黃循財通話,討論CPTPP合作的可能性。
各國相繼採取理性的去風險策略以因應川普關稅戰,加強區域與多邊經濟合作又漸成共識,至此,川普反而在他所發動的全球經貿關稅戰中顯得孤單與被動。
川普第2任期百日的執政已展現其不遵循國際秩序,輕視全球共識建置的經貿體制,如世貿組織(WTO)。美國聯邦政府的決策任憑川普個人的專斷直覺,他的個性又難以預測,從對等關稅政策匆促又反覆,顯示聯邦政府治理能力的鬆動與政策穩定性的不足。
面對美中貿易戰升溫,美中兩大經濟體脫鉤的風險加劇,全球半導體及資通訊供應鍵快速重構。經濟發展高度依賴進出口的中型開放經濟體─臺灣,無法忽視這進行中的鉅變。
過去3、40年,臺灣隨着全球經濟自由化、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在相對有利的產業分工及完整產業鏈的優勢下,與美中兩大經濟體建立有利的合作貿易伙伴關係,更藉此累積了近6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面對美中戰略博弈升溫,兩國經貿、貨幣脫鉤的可能性升高之際,臺灣的抉擇是複雜、困難又具挑戰的。
將國家經濟發展連結於以美、日、歐盟的西方經濟體是目前臺灣最佳的選擇。但面對川普對臺灣相對不尊重、不友善,他認爲臺積電搶奪了美國半導體產業的領導地位,且多次語帶恐嚇地要求臺積電加大在亞利桑納州的投資;難道1650億美元、5.4多兆臺幣的投資案,還不能滿足川普政府的期待,因此要再對臺灣來個32%的懲罰性對等關稅嗎?
面對決策不理性的川普政府,我方絕不能再一廂情願以「民主同盟」、「民主供應鏈」等認知來看待即將到來的美臺經貿談判。在美臺談判桌上,我們必須審慎觀察美中、美日、美歐,甚至美國與東盟各國的經貿談判過程,並積極發展應有的避險戰略與韌性,以確保在快速變動的全球政經環境中維持臺灣的競爭力與自主性。(作者爲臺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