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關稅戰》面對川普關稅大地震 政府應更體認嚴重性
圖爲美國總統川普。圖/美聯社
川普上任三個月以來,震撼連連。從企圖對加拿大、墨西哥課25%關稅,到汽車課25%關稅,要求半導體赴美投資,尤其是4月2日美國解放日(美國時間),帶來高關稅震撼彈,針對對美國有龐大貿易順差的國家大開殺戒。
對中國課徵125%(自川普上以來至今的關稅稅率),越南46%、泰國36%、臺灣32%、印尼32%、韓國25%、日本24%、歐盟20%等高關稅。在全球市場陷入休克之際,10日,川普又再大轉彎,對未對採報復行動的國家暫時給予90天豁免,在此期間僅課徵10%對等關稅。
而行政院召開緊急會議編列880億元,研擬戰略,從低利貸款、協助供應鏈移轉、升級轉型、安心就業等多個面向協助、安撫企業界。在川普一系列的政策操作下,政府仍未意識到,其對臺灣經濟的衝擊遠比想像來的深遠,亦顯示880億元的緊急預算相對偏少。
須知,臺灣2024年對美國出口約爲1,110億美元,萬一出口受到20~30%的衝擊,將使出口下修220到330億美元,約爲新臺幣7,000億到1兆元的出口損失。且臺灣對美國出口市佔率將近25%,如果衝擊20~30%出口,出口產品附加價值率25%,以及出口佔GDP比重60%估算,對臺灣GDP的衝擊將會有0.75~1.125%之多。
盤點川普關稅新措施,招招打中臺灣現階段及未來的情勢:
第一,臺灣廠商的五大生產基地,包括中國、臺灣、越南、泰國、印尼,通通深陷川普關稅的風暴中。對逐水草而居的臺灣廠商,將面臨國際佈局無所適從的困境,如何落實規模經濟、成本降低的優勢是很大的難題,而且赴美國投資又不是所有產業能夠承受得了的。
第二,半導體雖然列爲例外項目,但川普信誓旦旦會很快的對晶片課稅,而且美國商務部長更露骨地表明,要把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奪回去。
除了臺積電,聯電也被要求赴美投資,加上臺積電被要求入股英特爾的晶圓代工廠,對國內民間投資的排擠、技術流失等,將帶來不可言諭的衝擊。
第三,對成長低迷的傳統產業更是雪上加霜。國內傳統產業這兩三年來面臨中國出口低價傾銷、日幣貶值三成對傳統產業的競爭壓力,以及臺灣加1(臺灣之外,要有其他替代生產基地)的三重壓力,如今又面臨川普的高關稅衝擊,排山倒海的衝擊將更使傳統產業疲於奔命。一旦傳產傾頹,將使臺灣經濟地動山搖。
第四,中小微企業競爭環境惡化。在數位轉型、綠色轉型的壓力之下,成本攀升但效益卻不明確。再面臨接踵而來的關稅成本壓力,直接出口的影響,到間接代工訂單也會因爲中大型企業業績萎縮,而可能面臨大規模的倒閉風潮。
第五,電子資訊業、半導體產業佔臺灣出口達2/3,但不是所有廠商都有轉嫁關稅的能力。
面臨課徵高關稅,除了若干毛利率高、有轉嫁能力的先進製程、高階伺服器廠商,其他科技產業也將面臨殺價競爭壓力。
體認川普新政帶給經濟大地震的嚴重性,政府必須有大破大立的政策,短期、長期戰略並用,才能力挽狂瀾。在經費編列上應從寬、加速,同時須在行政院下,由行政院院長統籌組成跨部會應對小組,才能發揮協調整合效果,而不是由各部會各自爲政。否則各部會本位主義扞格,效果將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