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關稅進攻 臺灣蓋牌不是戰略是逃避
▲美國總統川普、南韓總統李在明。(圖/路透)
●歐威爾/自由撰稿人
川普重返白宮,他的「美國優先」變得更加粗暴直接。盟友不是夥伴,而是提款機;國際秩序不是規則,而是生意。大家都知道川普的邏輯:誰能拿出籌碼,誰就能換來喘息;誰手上空空如也,就等着被剝皮。最近韓國總統李在明訪美,企圖爭取談判的最大利益,無論協商結果如何,至少展現出一種格局——總統帶隊、產業護航、社會清楚。
而反觀臺灣,面對川普的20%關稅大棒,卻是一片沉默,企業哀號,社會更是一頭霧水。這場對比,不只是國際政治,更是一場關於膽識與智慧的照妖鏡。
四月韓國拒談 懂得算帳「不是死撐面子」
先不要急着把韓國神話。今年四月,當川普高調拋出「對等關稅」時,韓國選擇拒談。有人說這是民族氣節,其實不是,而是現實算盤。當時總統尹錫悅下臺,國家正陷入選舉週期。這種時候,任何協議簽下去,選民都會認爲是跪美投降。韓國乾脆一招冷處理,不急、不籤、不談,把談判留給下一任。這不是耍帥,而是精算。
臺灣呢?沒有政局空窗、沒有大選壓力,卻對內搞大罷免,對外選擇閉嘴。最後韓國還能拖到15%的稅率,而臺灣則吞下20%,而且是疊加在原稅率之上。最嚴苛的條件,偏偏落在臺灣頭上。這不是倒楣,而是因爲臺灣沒有策略,甚至連「拖延」這麼低成本的戰術都不敢用,還對美一開始就「零關稅」開始談,想想搶頭香,一開始就注下全盤打哆嗦。
▼臺灣沒有策略,甚至連「拖延」這麼低成本的戰術都不敢用,還對美一開始就「零關稅」開始談,想想搶頭香,一開始就注下全盤打哆嗦。(圖/總統府提供)
李在明訪美 總統出馬「不是部長打雜」
等到大選落幕,李在明上任第一件大事,就是準備親自訪美。爲什麼?因爲韓國人明白,如果不是總統親自出馬,川普壓根懶得正眼看你。川普最吃這一套:只有國家領導人坐到桌上,他才覺得對方是「買得起票」的客戶。
韓國的劇本也寫得漂亮。智庫拆解川普的談判習慣,模擬所有可能的開價;企業界同步排隊宣佈在美擴張計劃,三星半導體、現代汽車、LG能源輪番演出。李在明不是空手入場,而是帶着一整套「工作證明」去見川普。這纔是談判,不是靠嘴巴喊「臺美友好」就能撐場面。
臺灣政府呢?依舊習慣把部會官員推出去充數,難怪川普或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財政部長貝森特,都不鳥我們,都見不到。問題是,當韓國總統親自帶隊,川普看見的是一個願意下注的國家;當臺灣頂多是三把手出席,川普看到的只是任人宰割的小肥羊。這種場面落差,不僅是外交失敗,更是尊嚴的自我矮化。
臺灣團隊面對「美國直球進攻」 只能被動挨打
臺灣團隊主責的鄭麗君雖貴爲行政院副院長,僅有文化部經驗與學術背景。鄭麗君最喜歡的哲學家是卡爾·馬克思,最喜歡的書是《共產黨宣言》,並自稱「民進黨裡的左派」,這不是川普資本主義核心團隊認爲可以溝通的對象。
她在經貿談判領域經驗有限,對數字敏感度也不足,加上哲學思維強調邏輯與原則,卻可能忽略了貿易談判的殘酷現實。尤其對方不按牌理出牌時,堅守原則可能變成無力反擊的藉口。
楊珍妮則是傳統型談判人才,對WTO規範與多邊會議流程駕輕就熟,但這套專業面對川普式的「單邊壓迫」與「條件綁架」策略時,等於是拿劍去對抗坦克,再華麗的招式也無法改變力量懸殊的事實。結果就是,美國在多輪談判中不斷拉高要求,而臺灣卻始終在防守,甚至主動退讓,讓美方養成「予取予求」的慣性。
更嚴重的是我方真正的錯誤在於,政府高層未能在早期就判斷出對方的「交易性思維」,也沒有爲此組建跨領域的談判團隊,結合經貿、產業、法律、心理與數據分析的力量,而是延續過往的外交談判模式。
▼當臺灣頂多是三把手出席,川普看到的只是任人宰割的小肥羊。這種場面落差,不僅是外交失敗,更是尊嚴的自我矮化。(圖/總統府提供)
韓國準備 政府加企業的精算聯盟
韓國的優勢,現在不只在於總統出馬,更在於背後的準備。政府與企業早就拉起長桌會議,討論所有可能的籌碼與讓步,從產業投資到市場交換,每一步都有數據支持。這是政府加企業的精算聯盟。
臺灣卻完全相反。政府像是閉門造車,企業界無從幫忙,根本沒有坐下來討論。臺積電在亞利桑那的千億美元投資,本來是王牌,卻因爲沒有被整合,最後變成一張廢牌。政府拿不出全盤方案,只會安慰人民「放心,一切交給我們」。問題是,憑什麼放心?你手上根本沒有籌碼。
如果臺灣不重組談判團隊,把企業家納入其中,讓產業的數據與利益成爲政府的底氣,那麼任何所謂的「對策」都只是空話。談判不是演講,是算盤。韓國懂得拿出算盤,臺灣卻還在夢遊。
▼政府像是閉門造車,企業界無從幫忙,根本沒有坐下來討論,拿不出全盤方案,只會安慰人民「放心,一切交給我們」。問題是,憑什麼放心?你手上根本沒有籌碼。(圖/總統府提供)
臺灣的蓋牌 不是戰略是逃避
臺灣政府最荒謬的地方在於「蓋牌心態」。對內不說,對外裝死。談判進度不透明,衝擊只能邊走邊想,汽車也不敢報關進口。彷彿只要民衆不知情,壓力就會自動消失。這不是戰略,而是逃避。
韓國卻明白,透明纔是武器。他們讓社會清楚知道風險,於是輿論反而成爲政府的後盾。川普要施壓,韓國政府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們的民意不允許」。
反觀臺灣,因爲蓋牌,社會毫無準備。當川普隨意丟下一個20%的稅率,政府只能手足無措,任人宰割。
結論 棋手還是棋子臺灣自己選
李在明訪美給臺灣一面鏡子。韓國面對15%的關稅,總統親自上場,企業全力護航,社會清楚知情;臺灣面對20%的重稅,談判人選依舊如故,企業缺席,社會無知。差距不是國力,而是智慧。
該問的問題其實很簡單:臺灣要不要重組談判團隊,智庫要不要幫忙沙盤推演,開始寫務實的劇本?要不要把臺積電、鴻海、聯發科這些產業巨頭拉進來?要不要把真相攤開給社會,讓輿論成爲支撐,而不是綁手綁腳的負擔?
答案決定了臺灣的命運。繼續蓋牌,繼續打高空,臺灣就只能當川普的提款機;若能學韓國,把最合適的人推上第一線,把企業整合成戰略,臺灣纔有機會從棋子變成棋手。否則,歷史會記上一筆:韓國談判護權、臺灣捱打投降。
▼繼續蓋牌,繼續打高空,臺灣就只能當川普的提款機;若能學韓國,把最合適的人推上第一線,把企業整合成戰略,臺灣纔有機會從棋子變成棋手。(圖/總統府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