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臺灣是美國的戰略資產或籌碼

旺報社評

川普總統對中態度撲朔迷離,第一任期前半友中,後半反中,忽敵忽友,重返白宮後對中友善,「習近平是好朋友」常掛口中,希望與中國達成經貿「好交易」,日前如願與習近平主席電話會議,商定TikTok交易,並敲定兩人10月於韓國亞太經合會場邊會面,明年初川訪中,習適當時機訪美,看來美中關係鬥而不破格局可以確定。

美國對臺態度轉冷

美中關係可控格局下,臺灣「戰略資產」價值降低、「交易籌碼」可能性增加是合理的判斷。美國前國安顧問波頓日前投書美國媒體,認爲川普爲促成川習會,未批准逾4億美元的對臺軍事援助,代表川普正把臺灣交給中國任意擺佈。《華爾街日報》27日獨家報導中國將拿臺灣當籌碼,希望華府表態「反對臺灣獨立」,交換大陸在關稅上讓步。

《華爾街日報》的獨家是否正確,仍需要印證,但波頓的批評有憑有據。賴清德原定8月出訪拉丁美洲,途中規畫停留紐約,但未獲川普政府同意;臺美國防例行會談原定6月於五角大廈舉行,由顧立雄部長與政策次長柯伯吉主談,但遭臨時取消,改於6月在阿拉斯加降低層級舉行。賴政府原有意由中壯代學者徐斯儉接駐任美代表,但未獲美方同意,都可看出美中擴大合作的同時,臺美之間的溝通困難重重。

可以預料,未來中美關係在預期三場領袖對話的導引下,將朝減少對抗、增加合作的方向發展;無論川普個人反中與否,都不影響他重視中國的事實。

這也就能理解,爲了處理與中國的關係,早已成爲慣例的「元首過境美國外交」、「國防高層例行會談」可以說變就變,甚至以不禮貌方式拒絕臺灣的駐美代表人選,這也印證他「臺灣是筆尖、中國是書桌」之言並非隨興。

美國政府對臺態度正在改變,華府輿論對「反中」也出現反思。美智庫「防務重點」軍事分析主任卡瓦納近日在《紐時》投書,建議川普政府努力跟中國達成「大妥協」,以恢復臺海穩定,妥協的核心是明確告知臺灣,軍事支援既非保證,也非無限;並建議川普重新審視對臺戰略,包括重申不支持臺獨。卡瓦那的建議與《華爾街日報》27日的獨家報導異曲同工。

不過,21世紀的美中大國關係比20世紀的美蘇關係複雜得多,在經濟上美中互賴,在地緣政治上兩強激烈競爭。美中的戰略競爭是長期的,川習的合作是一時的,只要美國一天不放棄全球霸權地位、願意退守第三島鏈並尊重中國大陸護衛海運線的權力,就不會放棄「臺灣牌」。換言之,臺灣對美國而言,既是資產,也是籌碼,巧妙運用存乎美國一心。

調整倚美抗中路線

對美國而言,只要美中不敵對,臺灣無論任何政黨執政,美臺關係位階必然低於美中關係,直白說,對臺關係要爲對中關係服務,臺灣究竟是美國的「戰略資產」或「交易籌碼」,端視美國當時的需要。臺灣既然是美國的資產或籌碼,美國眼中當然沒有「臺灣利益」可言,美國商業部長盧特尼克明示,臺灣高階晶片製造美國要五五分,其來有自。

兩岸對峙現狀對美國最有利,但隨着中國經濟、軍事與國際影響力持續提高,美國維持臺海現狀的難度將隨之增加,一旦爆發衝突,無論美軍是否介入,都要付出極高的成本來應對,從美國的利益角度,不會樂見臺灣挑戰兩岸紅線。

美中經貿與關稅仍有許多難題未解,尤其在芬太尼走私問題上,雙方多年談判仍無進展,在高科技管制與稀有金屬出口問題上,雙方竭盡所能互卡脖子,川普精於談判策略,立場說變就變,不能排除有朝一日突然改變對中策略的可能。

不過,就大局而言,國際氣候已經轉變,賴政府若囿於意識形態,未與時俱進調整倚美抗中路線,背離川普致力美中關係回溫的主旋律,對民進黨長遠執政、對臺灣人民都不利。跳脫危機螺旋的解方就是不放棄改善兩岸關係。

錢復在1992年就說過,「大陸政策位階高於外交政策」,歷經數十年,這段話依然歷久彌新。改善兩岸關係,纔是解決對外關係困境釜底抽薪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