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川普的印太戰略 臺灣的國安危機

社評

美國總統川普上臺不到半個月,各種行政命令不斷出臺,涵蓋內政與外交,令人目不暇給。他對印太戰略的發言與作爲不多,但很快排定與日本首相石破茂的會談,新任國務卿盧比歐也優先與日本、澳洲、印度3國外長在華盛頓召開「四方安全對話」(QUAD)外長會議,確認四方合作應對中國的方針不變,並劍指中國大陸。

不過,整體而言,川普2.0印太戰略與前任拜登政府有很大的差異,印太國家對川普「美國優先」的外交路線也抱持疑慮,紛紛另闢蹊徑,希望減少風險。

美國優先路線 冷淡日韓

拜登的印太戰略路徑,是透過多邊合作與聯盟關係達到圍堵中國的目的。他執政期間強化「四方安全對話」(QUAD)、組建「澳美英同盟」(AUKUS)、提出「印太經濟框架」(IPEF)倡議,在東北亞拉攏日本、韓國,在東南亞加強與菲律賓的軍事合作,對臺灣擴大軍售並提供軍援。這些架構、議程與盟友關係在川普上臺後,將或多或少將面臨調整。

川普上任立即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與世界衛生組織、對加拿大、墨西哥、中國大陸展開關稅戰、強勢對巴拿馬施壓運河問題,並重新審視美國在所有多邊機制與盟邦關係中的角色,展現川普「美國優先」單邊主義作風。美國對印太區域的安全承諾與協助,會在遏制中國基調不變的前提下作出調整。

川普可能維持既有的QUAD與AUKUS組織,但在「美國優先」與利益回報原則下減少資源投入。澳洲對核子潛艦採購計劃出現遲疑,不只是造艦費用高昂,美國造船國防工業能量不足,早已自顧不暇,交貨時間可能延宕,澳洲考慮調整國防戰略規畫,另一方面,川普的關稅大棒也讓坎培拉憂心忡忡,這些都不是盧比歐口頭上的反中所能化解的。

川普對日本、韓國的態度比拜登冷淡許多,拜登攏絡日韓、強調同盟關係重要,在川普身上完全看不到。川普多次要求日韓分擔更多駐軍費用,表現強烈的「交易」色彩。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川普當選後曾多次求見,但不得其門而入,延宕一段時間後,才終於排定7日赴美會談,但這次會談關稅問題恐怕纔是重點。

國際局勢與4年多前有了很大的變化,日本在川普眼中的重要性不如拜登。川普要的是「強大且自立的盟友」這就給日韓帶來很大的壓力。而川普對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的若有似無的親密態度更讓南韓寢食難安,深恐在兩人的直接接觸中南韓的國家利益被犧牲。

大陸破解圍堵 臺灣孤立

美國國務卿盧比歐對QUAD國家與菲律賓等盟友做出安全保障不變的承諾,但面對川普的交易式外交風格與決策的不確定性,以及更多的元首私人外交,印太國家紛紛以改善與中國的關係避險,中方也釋出善意搶在川普新的印太戰略形成之前破解美方的圍堵。

澳洲自工黨政府上臺後積極改善與北京的關係,年初北京完全解除對澳洲的經濟制裁項目,現任工黨政府不會改變對於AUKUS的立場,但是黨內大老紛紛對AUKUS前景表示質疑。北京有意邀請日本首相石破茂參加2月上旬的亞洲冬季運動會,實現兩國元首的會面,日方有意在石破訪美之後成行。

去年年底韓國經歷總統尹錫悅的戒嚴風暴,韓國外長趙兌烈與中國大陸外長王毅通話,北京表示對韓國在2025年主辦亞太經合會(APEC)的支持,並表示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利用出席元首峰會進行對韓國的訪問。菲律賓總統也向北京喊話,願意在有條件的前提下放棄部署美國堤豐飛彈系統。

川普的印太戰略,歸根究柢還是要看他如何處理美中關係。川普不希望在國外犧牲美國大兵生命,沒有意願在第一島鏈與中國作軍事較量,對現有的多邊架構也興趣缺缺。他希望與中國合作解決美國國內經濟與內政問題,減少地緣政治衝突以減輕負擔,在這前提下,美國無論在主觀與客觀上對印太戰略的投入必然有實際上的限縮。印太國家也是看到喘息的空間,而相繼做出調整。

臺灣對川普而言,只是大國博弈棋盤上一枚棋子。川普不高談民主價值同盟,重視臺灣在自我防衛上的付出,及在半導體供應鏈上,如何做出對美國有利的重組,將對臺灣財政支出與經濟發展造成壓力,美國及周邊國家的外交調整也可能讓臺灣趨於孤立,這纔是賴政府未來2年真正的國安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