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面對川普戰術不足恃 戰略纔是關鍵

圖爲美國總統川普。圖/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決策反覆、漫天要價、坐地還錢,亦要求各國半導體產業赴美投資上兆美元。面臨此一困境,臺灣若只見招拆招,將面臨左支右絀的窘境,政府和企業必須聯手合作,推動更大格局的戰略,才能維繫臺灣競爭力於不墜。

最近爆出韓國和美國關稅談判的秘辛,韓國提出數百億美元在美國投資造船業的計劃,讓美國造船業再次偉大(MASGA;Make America Shipbuilding Great Again),迎合美國政府振興本土製造業的政策,以爭取對韓國產品的關稅豁免或降低關稅,值得臺灣思考。

川普老大的心態、救世主的架勢,談判國的對應之道,首先必須示弱;其次,對臺灣來說,必須要告訴川普,我們有多少籌碼、還有如何協助川普兌現美國再工業化的政見。

本報多次提出「協助美國再工業化,Taiwan Can Help」的觀點。臺灣擁有世界第一的降低成本(cost down)能力,在1990年代協助中國大陸快速崛起,就是最佳的範例。臺灣在工具機、汽車零組件、伺服器、IC封測、機能紡織、精密機械等領域的完整產業羣聚,將是美國再工業化的最佳夥伴。

1990~2020年間,臺灣企業前仆後繼前往中國大陸投資,從傳統產業到高科技產業,從中小企業到大企業,在珠三角、長三角創造了6千至8千萬的就業人口,是大陸經濟快速成長的重要推手。除了臺灣廠商、大陸與東南亞臺商,以及背後龐大、完整的供應鏈,將是美國再工業化的得力夥伴。

美國是需要臺灣經驗的。川普鼓勵各國半導體、高科技、汽車工業赴美國設廠,卻忽略了傳統產業,缺乏民生必需的替代品,仍必依賴高關稅的中國、東南亞進口品,但對它們課徵高額進口關稅的同時,必將導致進口成本攀升,通膨上升,也無力創造更多藍領階級的就業機會,無法扭轉美國貧富懸殊的困境。

此外,川普認爲美國沒有通膨,其實是不瞭解通膨的遞延性及預期心理,因爲廠商還有存貨、不想得罪消費者,不會快速提高價格的遞延性;一旦美國通膨一發不可收拾,民意支持度下滑,川普的關稅政策很難長期落實。因此,有臺灣的協助,推動傳統產業再工業化,才能解決美國再工業化的困境。

當然,傳統工業在美國比較難生存,但如有企圖心,透過經濟特區,包括開放部分外勞、降低工會限制,加上自動化、導入AI,將使再工業化變得可行,並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

欲達成協助美國再工業化目標,臺灣政府和民間可以規劃、整合,向美國政府承諾每年的投資金額、創造就業人口、提供技術學校及創造技術工人的數目作爲保證、績效指標(KPI),進而換取美國的低關稅、豁免關稅。

此一協助美國再工業化的策略,是一個雙贏的戰略。對美國而言,美國有臺灣協助,創造高附加值價製造業,可以穩定藍領階級的工作機會、避免貧窮懸殊的惡化,同時,有美國本土的替代品,不必從中國、東南亞進口,降低通膨,川普的關稅政策可以維持、再工業化的政策可以兌現。

對臺灣而言,爭取到經濟特區,擁有先佔優勢,協助傳統產業在美國佈局,掌握美國市場的先機,並降低對美國的貿易逆差,緩和臺幣升值的壓力。同時,換取對臺灣本土產業的低關稅,對無法移動前往美國投資產業將是福音。另一方面,臺灣產業赴美國投資,建構產業聚落的臺灣村,也爲服務業的國際化鋪路,推動Made in Taiwan、Made in Formosa等品牌及服務業的國際化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