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華生專欄》中國在貿易戰反攻 臺灣應務實
中國商務部指控韓國造船大廠韓華海洋(Hanwha Ocean)旗下五家在美國的子公司,「協助並支持」美方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開展301調查,將列入反制清單。圖/美聯社
中美貿易戰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從川普第一任期的極限施壓,到第二任期對全球加徵對等關稅後,世界經貿秩序已然出現結構性轉折:中國不再採取被動防守的目標,而是開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
回顧川普的第一任期,美國以關稅戰、科技戰、金融戰多重手段試圖迫使中國讓步。那時中國確實承受壓力,供應鏈短期受創,科技企業被迫尋求替代方案。然而,中國並未屈服,而是啓動一場深層的結構性調整——以「內循環」與「走出去」強化供應鏈,以人工智慧、半導體、能源、糧食、航運、金融體系的多角化與自主化作爲核心策略,積極地減少對美國的依賴。當川普2.0將關稅範圍擴大到全世界時,中國已不再被動,而是成爲有能力帶頭反制的經濟體。
這一輪反攻的特徵,就是以中國掌握的籌碼,如稀土、船舶運輸等進行長臂管轄。中國不再只應對美國,而是對任何損害中國利益的國家敢於即時反制。最明顯的例子是荷蘭與韓國。荷蘭剝奪中國聞泰科技對荷蘭子公司安世半導體的控制權後,中方立即啓動反制,將安世中國子公司納入管控。同樣地,韓國的韓華集團曾對美主張將中國航運、造船納入「301調查」範圍,並建議對中國船舶及中國製造船舶收取特定停泊費。中方隨後對韓華進行制裁,這是過去少見的主動出擊。
這兩起事件充分說明,中國的反攻已不再只是對美「防守性報復」,而是對追隨美國對中國進行制裁的第三國廠商進行的反擊——以具體行動對抗外部可能的串連,捍衛經濟主權。美國的極限施壓本意是削弱中國,但結果卻在無形中促成中國的自主化升級。如今的中國,既能運用關稅、產業標準、供應鏈進行策略反制,也能以外交與市場開放引導多邊合作。
這意味着中國從「被封鎖的一方」,轉向「規則的參與者與塑造者」。過去美國對中國進行「極限施壓」策略,雖然短期內可令中國受創,但長期來看等於教會中國如何「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而臺灣自從民進黨政府上臺之後,長期配合美國製裁圍堵中國。若有朝一日,中國將從美國學來的極限施壓用在臺灣身上,將對出口導向的臺灣構成嚴重打擊。
未來的世界經貿格局,很可能形成兩個體系:一邊是以中國爲核心、強調WTO規則與自由貿易精神的開放體系,與東協、歐盟、日本、加拿大共同推進CPTPP與RCEP;另一邊則是以美國爲中心,透過關稅與地緣政治建立的封閉貿易圈。這樣的分化,不僅是貿易規則之爭,更是供應鏈的重構與產業主導權的競逐。
中美貿易戰的反攻階段已經開始。中國用多年的積累換來主動權,也讓世界見識到一個不懼川普反制壓力的國家形象。對臺灣而言,中國轉守爲攻的發展不容忽視。若我們繼續將經濟命脈綁在美國主導的「關稅政治」之上,等於將未來押注在不可預測的美國政治變數裡。
當全球供應鏈被迫政治化,最脆弱的就是像臺灣這樣的經濟體。因爲川普的經貿邏輯從來不是基於市場效率,而是服務於美國國內選票與地緣競爭,賴政府希望將供應鏈在地化、美國化,但這本就不是臺灣企業的強項,甚至還存在着被中國經貿制裁的風險。
反之,若臺灣能以務實態度參與,重新建立與中國大陸的經貿對話管道,重回多邊主義的軌道,纔有可能在新秩序中取得戰略平衡,維護產業利益與主權自主。臺灣不應該被迫「選邊站」,而應該「選規則站」——選擇站在維持秩序、促進開放的一邊。(作者爲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