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華生專欄》對美投資「臺灣模式」 艱難的險棋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召開記者會說明對美關稅。(張薷攝)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剛結束臺美第5輪實體磋商,針對美方拋出的「晶片五五分」震撼彈,明確宣示「臺灣不會答應」。此言看似對美「說不」的風骨,爲焦慮的臺灣社會注入強心針。然而,細究2日鄭麗君在記者會中所說擴大對美投資的「臺灣模式」內涵,便會發現這句響亮的「不」,實則包裹着一個更復雜、更具風險的「是」,是一場在地緣政治夾縫中,因不敢真正說不而走出的險棋。

臺灣的困境源於其脆弱的地緣政治地位,在安全上高度依賴美國以抗衡所謂的「中國威脅」。只要這種權力不對等的關係存在,就難承受美國在關稅等領域的報復性壓力。因此,鄭麗君的表態,與其說是拒絕,不如說是將被動要求轉爲主動佈局的戰略轉向。

首先,「晶片五五分」本來就不是一個符合市場規律的提案,完成的技術、資本門檻與不確定性極高。臺灣半導體產業歷經數十年打造的低成本、高良率與完整供應鏈等絕對優勢,是市場激烈競爭之後的結果。反觀美國,雖掌握技術源頭,製造端卻面臨高成本與人力短缺的困境。強行要求將最具比較利益的產能,轉移至生產要素相對劣勢的地區,本質上是違背商業邏輯的霸權行爲。

美國的談判大棒也清晰可見,其巧妙地將「對等關稅」與「232條款」捆綁施壓。對等關稅如精準手術刀,逼迫臺灣在半導體議題上讓步;232條款則是以「國家安全」爲名的高關稅壁壘,其目的不僅是迫使臺積電赴美投資,更要透過政策工具,迫使蘋果、輝達等客戶採購成本更高的「美國製造」晶片,從需求端確保其產能分配戰略藍圖得以實現。

鄭麗君的「臺灣模式」的核心是告訴華府:「你要的不只是一座工廠,而是一個能讓工廠高效運作的『完整半導體生態系』,而這需要臺美政府深度合作。」於是,一場被動的投資要求,被轉化爲主動的、由臺灣政府主導、甚至提供信貸支持的「產業生態系移植」方案。這形同臺灣傾舉國之力,協助美國重建其失落的半導體制造業。

這正是最令人憂心之處:若美國在臺灣全力協助下,一個自給自足、技術領先的半導體生態系在美國本土成形,那臺灣的獨特價值何在?數十年來,在我國產業政策高度傾斜之下,成就了臺積電與臺灣半導體產業這個「矽盾」,這不僅是經濟命脈,更是地緣政治中無可取代的籌碼。矽盾一旦因「生態系移植」而不復存在,臺灣失去的將不僅是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更將失去地緣政治中最重要的籌碼。保護這座神山,理應是政府的最高原則,更不應該輕易妥協。

環顧國際,日、韓、印度等國面對美國壓力,多半採取「以拖待變」策略,無一如臺灣般,將「協助對方成功」視爲政策目標。更令人警惕的是,美國的壓力已衝擊實體經濟。勞動部近日公佈的減班休息數據中,近9成受對等關稅衝擊。這冰冷的數字提醒我們,廠商、資本、技術與人才或許可以輕易地國際移動,但留守臺灣這塊土地的「其餘」廣大勞動力卻無法隨之出走,政府的首要職責理應是保護他們,而非優先滿足他國的國家安全戰略佈局。

鄭麗君的「晶片五五分不可能」,看似是說給國人聽的定心丸,但其後透露的「臺灣模式」,更可能產生大規模的半導體供應鏈與生態系的移轉。如何平衡美國的非經濟要求與臺灣的核心利益,這是留在臺灣的我們要請政府嚴肅回答的問題。

(作者爲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