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華生專欄》賴推主權基金的政治目的
賴清德總統就職滿週年,在總統府發表談話後,媒體問到有關主權基金運用時表示,未來會通過立法然後由政府來掌握主要的對外投資。(取自中時新聞網直播)
賴總統就職滿1週年發表談話時表示,計劃成立主權基金,充分運用臺灣產業的優勢,由政府主導並結合民間企業的力量,拓展全球佈局,鎖定AI時代的重要市場;未來該基金若完成立法,政府將從前瞻性與必要性出發,積極協助國內產業走向國際。他強調目前正是推動此政策的理想時機,並呼籲立法院給予支持。
其實主權基金本質上是由全民財富所累積、由政府主導運作的投資機制,包括但不限於國家的外匯存底、財政盈餘、政府控制的退休基金等,通常資金規模較爲龐大,例如挪威政府全球退休基金、阿布達比投資基金等由政府控制的投資基金,其資產規模可達數兆美元,成爲國際投資市場上的重要資金來源。
臺灣擁有龐大的外匯存底,的確具備成立主權基金的條件。臺灣的外匯存底除了無腦地繼續購買越來越危險的美債之外,的確應該思考如何更有效率地運用。
主權基金可匯聚大量公共資金,進行長期策略性投資,尤其在關鍵產業如半導體、AI、生技等產業,有助於加速臺灣產業的全球佈局與國際競爭力,加速科技升級與產業轉型,促進資源整合與風險分散,提升投資效益等。
然而,主權基金的成立其實也是一種「國進民退」的表現,容易產生國家干預與資源錯置等疑慮,例如,爲了短期政治目的可能投資於回報率較低或風險過高的項目。其次,當政府透過主權基金介入市場,壟斷了大型投資機會,可能抑制自由競爭與淘汰機制。
再者,主權基金需具高度透明與嚴格監督機制,否則易淪爲官僚運作、缺乏績效評估與責任機制,難以有效保障全民利益。例如馬來西亞的主權基金「一馬基金」就淪爲當時的權貴如首相納吉、基金經理人劉特佐等人的小金庫,導致嚴重虧空。
最後,對於賴總統520的談話,似乎從上下文一起來看會有更清楚的全貌:賴總統先提出走美國的經濟路線,再來是關稅摩擦,最後才提到主權基金,這似乎意味着未來主權基金多數資金將投向美國市場換取關稅減讓,但此舉將導致國內資金的排擠效應,特別是在臺積電3兆臺幣投資美國的背景下,將進一步形成國內資本投資不足的現象。
主權基金作爲國家的策略投資工具,若運作良好,的確可提升國家的競爭力與國民福祉,但若缺乏關於其透明度、治理結構的法律規範與專業管理,反而可能成爲政治干預與資源浪費的溫牀,賴政府其潛在的政治目的──以臺灣人民辛勤積累的資金來滿足川普的無理需索,想來也令人不安。
因此,主權基金的成立必須得到立法院代表的廣泛民意支持與監督,並確立獨立運作原則,才能真正實現「全民基金、全民受益」的初衷,而非變相強化國家對資金使用方向的主導,如此反而易見其害。
(作者爲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