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華生專欄》福耀風波凸顯美國製造業困境

福耀玻璃美國公司位於俄亥俄州代頓市的工廠。(中新社)

美國大選高潮迭起。在大中華區的我們則關心美國新總統未來的中國政策是否有所改變。7月27日,全球最大的汽車玻璃製造商,大陸的福耀集團在美國工廠被國土安全部等部門,以違反美國勞動法虐待工人,及金融犯罪洗錢,違反美國金融法兩點犯罪嫌疑爲由進行聯合突擊搜查,震驚大陸業界。

福耀玻璃的產品佔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曹德旺創業後一直默默捐輸。他如此慷慨,是因爲他出身貧寒,窮得小學都沒畢業、深知窮人的苦。從1983年起,外界估計他累計捐款應超過260億人民幣,超過身家的一半,他形象正面,是大陸知名的低調慈善家。2014年,福耀集團進軍美國,在美國鐵鏽帶的通用汽車廢舊廠房上設立了福耀美國工廠。工廠投產僅1年就扭虧爲盈,該工廠併成爲全球最大的汽車玻璃單體工廠。

以福耀美國工廠爲基礎,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基金會贊助拍攝的紀錄片《美國工廠》,探討中美產業文化的對撞,預見了兩國文化之間看似不可調和的衝突。例如,中國管理者和美國員工之間的文化差異,對工作環境、安全標準和工資待遇,以及對組織工會的期望差異等。此片奪得第9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正因曹德旺個人的形象及福耀集團在美國的象徵性地位,所以美國福耀被突擊搜查,咸認爲這是中美經貿對抗可能持續升高的不祥之兆。

2017年鴻海也曾宣佈在美國威州投資100億美元,興建最先進的美國面板工廠計劃,當時川普的聯邦政府及威州政府宣佈給富士康各種補貼而風光一時,但因威州變天、低估在美國重建電子供應鏈的難度,以及工會、供應商等問題而被迫縮小規模。

這些廠商的美國經驗其實提供了一個寶貴的視角:美國的供應鏈體系瓦解已久,工會又強,其實是不利製造業深耕發展。像福耀這樣上下游高度整合的自動化玻璃生產工廠,並不需要太多外部供應鏈的配合,在面對美國文化和制度差異,和麪對美國工會、工人之間的各種挑戰,都已困難重重,更何況那些需要複雜供應鏈配合的鴻海。同時美國的高成本,又使得製造業缺乏比較利益,必須長期仰賴政府補貼及關稅保護。根據美光科技估計,美國政府必須彌補在美國與海外生產成本35%到45%的差距,才能克服比較利益的劣勢。但是,這樣違反經濟比較利益原則的補貼,在美國國債持續失去控制的情境之下,又還能夠持續多久?因此,在美國重新恢復製造業將是個複雜和挑戰的過程。

倒是在中美貿易戰持續升高,不斷有外資離開大陸,蘋果供應鏈更陸續轉往印度、越南設廠的背景之際,近日卻傳出富士康要重回河南大規模投資的消息。蘋果CEO庫克最近大膽表態,外資企業選擇來中國投資,不是因爲中國的人工成本,而是中國擁有全世界遙遙領先數量的工程師,能夠滿足企業在設計、技術、產品更新等方面的需求,也體現在儒家文化在組織管理大規模生產的優勢,這是中國成爲世界最大製造工業國的比較利益基礎。

即使現在還是拜登的民主黨主政,就爆出福耀被查風波,這與對大陸電動車加100%關稅一樣可能是選舉的需要。可見不管是川普還是賀錦麗當選,對中強硬、壓制中國製造業發展的目標不會改變,中國企業面臨的各式各樣政治風險只會愈來愈多。至少川普還想讓美國自己重塑工業時代的輝煌,還歡迎中企來美投資,他不問原則、沒有價值取向、只談交易的風格,至少對中國這樣有籌碼上桌的大國還是有利的。(作者爲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