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華生專欄》應對政治風險 TikTok絕地求生手冊

美國總統川普在21日播映的專訪中表示,媒體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父子、甲骨文共同創辦人艾里森、戴爾科技執行長戴爾(Michael Dell),將投資TikTok。(美聯社)

近日中美元首通話後,延宕年餘的TikTok僵局已經出現了雙方都認可的解決曙光。

2024年4月美國衆議院以突襲的方式通過TikTok禁令,並經拜登簽署通過。美國國會對TikTok展現出如此強烈的「仇恨」,反映出其對中國經濟崛起和影響力的擔憂,因而在憤懣下產生深層的「國家安全焦慮」。隨後,TikTok採取了一系列複雜且多層次的政治策略,涵蓋了法律訴訟、政府遊說、公共關係、數據安全承諾,以及最終的股權重組談判,展現了一家科技巨擘在中美地緣政治衝突下的頑強求生意志,堪爲企業應對政治風險的參考書。包括:

一、合規策略:合規是國際企業海外操作的首要考量。在美國政府要求下,TikTok首先與中國的抖音剝離。其次在俄烏戰爭之後,服從美國監管要求退出俄羅斯。再者,爲符合美國對數據安全的要求,TikTok啓動所謂的Project Texas,每年耗資10億美元,委請美商甲骨文進行數據的存儲與數據安全的審查,用戶資料與演算也在甲骨文的雲上運作,將所有美國用戶的數據與中國伺服器隔離。

此外,TikTok還成立了一個由美國安全專家組成的獨立董事會,負責監督數據安全措施的執行。

二、資訊策略:民主社會的重大決策必須有民意基礎。根據公開資料,TikTok還投入巨資進行政治遊說以影響政治決策,解釋其在數據安全方面所做的努力,並強調封禁將對美國經濟、小企業和創作者社羣造成的負面影響。執行長周受資多次出席聽證會,達到發散資訊的效果。

此外,TikTok也巧妙地利用其平臺影響力,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公衆動員。透過應用程式內的通知,呼籲用戶致電其國會代表,表達反對禁令的立場。甚至導致國會辦公室電信癱瘓,向國會展示了其龐大的政治動員潛力。

三、法律策略:以美國法律挑戰禁令合法性。TikTok與其創作者共同提起訴訟,主張該禁令不僅剝奪了1.7億美國用戶的表達平臺,也扼殺了創作者的生計。將戰場拉到美國的法庭,主張強制出售或封禁TikTok侵犯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言論自由。法律訴訟的過程爲字節跳動爭取了寶貴的時間,使其能夠在政治和商業層面尋求其他解決方案,延緩了禁令的最終執行。

四、股權/共享策略:利益共享是企業因應政治風險的另一策略。目前在雙方政府介入下,新框架性協議逐漸浮現。該協議涉及TikTok的股權重組,字節跳動的持股比例將降至20%以下,再由美國投資者爲主的財團取得控制權。這意味着TikTok的美國業務將在所有權上與其中國母公司「脫鉤」,以滿足美國國會對國家安全要求。

事實上新一輪進行中的股權重組談判,中方並沒有讓步太多。因爲在分割成立國際版的TikTok之後,中方創辦人就僅餘20%的股權,20%的股權由員工擁有,其中包括7000多名美國人,至於剩下的60%股份則爲美國和國際投資者持有,其中川普的猶太金主亞斯(Yass)就擁有15%股份。

同時,演算法作爲無形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以授權的形式允許新公司繼續使用。這一看似在所有權上做出重大讓步的做法,其實是以退爲進,以形式上的妥協、共享,換取TikTok在美國市場的持續運營,不但在高點套現離場,實則是繼續控制最重要無形資產的高明雙贏方案。

總體而言,TikTok在面對美國政府的強制轉讓要求時,並未採取單一的對抗策略,而是結合了多重手段,展現了靈活而頑強的政治策略。這場漫長的博弈深刻地反映TikTok作爲全球化的科技公司,如何在地緣政治的夾縫中絕地求生,儘管最終以部分所有權的剝離作爲代價,但其應對策略成功地避免了在美國市場被全面封禁的最壞結果,其過程非常值得其他還處在地緣政治漩渦中的科技巨頭參考。(作者爲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