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赴美投資 專家:以拖待變維臺矽盾地位
臺積電增加對美投資1000億美元(約新臺幣3.2兆元)。專家解析,美國建廠效率、行政效率待加強,建議臺積電「以拖待變」,投資執行慢慢來,以維持臺灣矽盾戰略地位。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6日召開「2025年中共全國兩會座談會」,多名專家學者與會。
華南金創業投資公司董事陳子昂表示,臺積電增加對美投資,對於臺灣產業來說,當然是「利空」,加上美國對墨西哥課稅,接着擬針對越南、印度等情況,將逼着設備大廠跟臺積電一起遷往美國,造成臺灣產業空洞化,對於臺灣產業來說是利空。
「不過站在臺積電角度來說,這是有得、有失」,陳子昂表示,臺積電經過白宮談判後,丟掉了英特爾(Intel)這個「合資大包袱」,由於主要客戶都在美國,也獲得了獨霸美國市場機會,沒有其他競爭對手,可說是「左打三星、右甩Intel」。
陳子昂直言,由於在美生產成本較高,包括建廠成本、供應鏈運籌成本、員工薪資、營運費用、研發費用、設備折舊費,美國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又不提供財政補貼,代表臺積電未來在美國營收會增加,不過毛利率會下滑。
陳子昂坦言,倘若臺積電投資執行度達到100%,臺灣矽盾將會不見;可以給臺積電一個戰略建議-「以拖待變」,將投資執行度拖過2028年,透過這個辦法維持臺灣的矽盾戰略地位。
他說,美國建廠效率低,一個廠在臺灣蓋好要2年,美國得花上4年;美國行政效率也糟糕,這也是臺積電員工抱怨的地方;另外還要擔憂缺工問題,美國優秀科技人才不願意穿無塵衣、進無塵室、輪班次,這是企業文化問題。
陳子昂指出,臺積電答應對美加大投資,不過一些外在條件是外界不容樂觀原因,對於臺積電來說,這是可以使用的「以拖待變」對策,慢慢地拖過2028年,維持臺灣矽盾戰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