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科學園區」耗資5億落腳新竹 建構AI模型助預報多元應用

▲新竹氣象站。(圖/氣象署提供)

記者周湘芸/臺北報導

隨着極端氣候來臨,中央氣象署提出「數值天氣測報高速運算電腦建設計劃」,今年起耗資約5億元規劃興建「新竹氣象科學園區」,地點選在現行的新竹氣象站,原站體預計明年初拆除,2027下半年至2028年打造完成,未來將作爲高速運算電腦機房,打造更多元的AI預報模型。

氣象署長呂國臣表示,隨着極端氣候來臨,希望仰賴AI模型進行更精準預報及多元應用,但氣象署機房空間及算力運作已不足以供應超級電腦使用,且超級電腦機房每平方公尺需要承重2公噸,樓地板都須進行特殊設計,考量新竹高速網路品質較佳,且新竹氣象站周邊腹地大,因此選址新竹打造「新竹氣象科學園區」。

他指出,新竹氣象科學園區現正進行規劃及設計,預計於11月辦理營造與機電採購,未來配合資料清洗、人才培訓,可望建構多種氣候模型,提供各部會、地方政府,甚至是民間多元使用。此外,AI氣象測報業務也可提升全球模式天氣預報準確度6%、區域模式颱風路徑120小時預報準確度12%。

呂國臣表示,強化氣象AI運用有3個條件,第一是要有資料,過去氣象署累積100多年的觀測資料,這2年會逐漸清洗;第二是要有算力,透過訓練大型天氣預報模型,結合現行預報模式,達到更精準的預報;第三是人才培育,氣象署現在跟國科會、輝達(NVIDIA)及學界合作學習新方法,在臺灣發展更高解析度的AI預報模型。

呂國臣舉例,現在空污預報需要氣象署大氣資料加上環境部污染源才能分析其分佈及變化,未來若建構出AI模型,環境部自己就能跑出資料,另外像是淹水及水資源對農作物的影響、土石流等都能跨域應用,發生當下就可以很快演算出來。

此外,他也說,現行對於颱風登陸路徑預測仍有很多不確定性,未來可透過AI模型預測不同路徑的可能性,各縣市可以自己模擬風險,分析最壞及最好情形,達到最有效的資源分配。另外,將來各行各業也都能依個別需求模擬天氣變化所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