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導入AI!「新竹氣象科學園區」 砸10億添購第7代超級電腦

交通部次長林國顯19日視察臺東氣象站。他表示,面對日益劇烈的氣候變遷與地震風險,氣象站的角色不僅是觀測的彙整,更是地方政府不可或缺的防災夥伴;中央與地方要持續攜手合作,善用科技強化氣象應用,讓災防工作更精準、更有效。

氣象署長呂國臣表示,氣象署今年將從建設「新竹氣象科學園區」的啓動,陸續展開高速電腦的建置,邁向AI天氣預報新紀元。「新竹氣象科學園區」預計2027年建置完成,後經過設備調教後,拚2028年啓用;同時,在興建期間也會整理過去氣象觀測累積超過百年的數據資料提供AI運算並建置模型精進預測。

呂國臣說明,AI導入氣象預報需要3個基本元素,一、要有算力,透過高速電腦運算設備建立AI模型,二、要有資料,如臺東氣象站已有超過百年曆史資料,且有57個高密度觀測站分佈在整個沿海山區,在空間的廣度上、時間的長度都適合提供AI模擬,三、要有AI建模的能力,將由中央氣象署團隊協助地方建置。

其中,臺東地區位處颱風與地震熱區,過去曾歷經2016年尼伯特颱風與2023年小犬颱風等重大事件,其中,小犬颱風甚至創下臺灣觀測史上最強陣風——蘭嶼氣象站紀錄到的每秒95.2公尺。2022年池上地震也對花東地區交通與基礎設施造成重大影響,突顯氣象站在即時資訊發佈與防災預警上的重要角色。

氣象署表示,臺東氣象站自1901年成立,是臺灣東部歷史最悠久的氣象觀測站之一,至今已有124年、超過一世紀的觀測紀錄。除了臺東與蘭嶼兩座署屬氣象站,當地還設有多達55座自動氣象站,並有波浪浮標與異常波浪監測站,以及42站即時地震觀測站,形成密集的觀測網,成爲臺東在面對颱風與地震等天然災害時,關鍵的防災資訊支援中心,近兩年內還會再增設3-5座無人自動氣象觀測站。

林國顯並指出,氣象署未來將持續推動氣象站轉型政策,提升臺東地區預警效能,同時拓展精緻農業、在地漁業與觀光等面向的氣象服務,包括導入AI技術強化臺東至綠島、蘭嶼的藍色公路預報能力,以及建置近岸異常波浪預警系統,讓科技服務更貼近民生與產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