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美日擴大臺灣影響力! 淺談臺商「海外園區」經濟飛地新模式
▲臺灣社會對於「對外投資」有過敏反應很正常,然而,並不是所有對外投資都會造成產業空洞化。(圖/記者湯興漢攝)
●Albert Lee/任職於電子代工業
臺灣經濟正處在擴張階段,「創新高」三個字不時出現在財經新聞版面。不只是 GDP 創新高、人均收入創新高、股市創新高,還有對外投資金額也創新高。
2024 年經濟部全年覈准對外投資金額高達 449.3 億美元,連續 2 年創新高。主要原因,是臺積電增資美國廠和日本廠等大案挹注,但是 2024 年臺灣對日本投資件數達 99 件,金額 54.9 億美元,遠超日本對臺投資的 4.52 億美元,雙邊總額達 59.42 億美元,顯示出臺灣不只有臺積電赴海外設廠。
這股浪潮的背後,不再只是個別企業的「成本考量」或「聯盟合作」,而是供應鏈集體移動,呼應全球區域化、去風險化的趨勢。但在風口浪尖上,更能看出臺灣經濟影響力正不斷擴大。
對外投資是外移掏空? 還是擴大影響力?
臺灣社會對於「對外投資」有過敏反應很正常,因爲馬英九政府曾經大舉開放兩岸經貿往來,臺商大舉西進導致國內產業空洞化,就業機會流失、企業沒有加薪誘因,而且還允許中國人投資臺灣不動產,造成低薪、高房價的惡果。
然而,並不是所有對外投資都會造成產業空洞化,否則世界上就沒有國家願意進行對外投資。從大航海時代歐洲國家紛紛成立東印度公司投資海外,到今日美日中等大國資本在世界各地擁有巨大影響力,國家管理對外投資的政策重點,不外乎取得關鍵戰略資產,並確保本國擁有先進技術優勢。
以臺灣脈絡來說,關鍵就是製程 N-1(落後最新制程一個世代)。這個概念源自臺積電首次申請赴中設廠,民進黨政府要求臺積電必須讓最先進製程「根留臺灣」,並且控管海外廠與本國廠的量產時間差。
這一概念非常完美的作用至今天,半導體企業家出身的郭智輝經濟部長,任內就以「N-1」原則管理臺積電對美投資進度。
不過半導體產業不只是單純把晶圓切割成晶片,複雜的製程牽涉到數百家不同企業供應的設計軟體、零組件、機臺、化學品、服務等等。臺灣半導體業出於「去風險化」需求到美國、日本設廠,意味着當地也必須有完整供應鏈,否則還是得依賴臺灣。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臺積電亞利桑那州第一期晶圓廠所生產的晶片,被送回臺灣進行封裝。
半導體產業如此依賴臺灣,原因就是「良率」二字。即使世界各地人力成本、營運成本不同,但從未有任何經濟體在先進製程能夠媲美臺灣的高良率。雖然「去風險化」需求推動臺灣在海外增加產線,但沒有臺灣企業就無法達成相同或接近的良率。
也就是說,這一輪臺灣產業對外投資,是在完全確保本國擁有先進技術優勢下進行的,外移掏空難以發生,臺灣向外投射的影響力卻越發強大。
▼以臺灣脈絡來說,關鍵就是製程 N-1(落後最新制程一個世代)。這一概念非常完美的作用至今天,半導體企業家出身的郭智輝經濟部長,任內就以「N-1」原則管理臺積電對美投資進度。(圖/記者林敬旻攝)
當我們把「臺灣模式」複製到全球 意味着將轉變爲一級玩家
瞭解前述原理後,我們可以進一步討論:臺灣爲何要擴大對外投資?過去一年臺灣對外投資雖然有「美國要求」的成分,但從更大尺度看,臺灣投資目的地包含美國、日本、歐盟、東協、印度,僅「美國要求」不足以解釋臺灣的擴張。
我們自身的水、電、土地等自然資源有限,而且臺灣經濟深度鑲嵌在全球貿易之中,在區域化經濟時代,臺灣與核心經貿夥伴的關係必然越緊密越好。
因此,海外設廠一是靠近市場,更方便技術與市場資訊的交換;二則可以取用當地自然資源,舒緩臺灣的環境壓力;三是美國爲首的主要經濟體正在對中脫鉤,建立非紅供應鏈,這是「去風險化」的核心目標,臺灣大舉對外投資不只是擴大經貿合作,也可以增加彼此的與政治信任。
所以說,輕易跟隨媒體聳動報導是很危險的,臺灣擴大對外投資,是爲了臺灣更長遠的發展,這個趨勢早已超越個別企業的決策,上升到國家競爭的層級。
用對日投資來說明更清楚,2021 年日本公佈《半導體戰略》,併成功爭取臺積電宣佈在九州熊本設立 22/28 奈米 12 吋晶圓廠,接着日本持續改善法規環境,推出「新生矽島九州」藍圖,在臺積電熊本 JASM 廠落地之後持續吸引大量臺商進駐。
過去臺日經貿合作,是倚賴全球化的和平紅利,企業跨國專業分工,日本掌握設備與材料,臺灣專注晶圓代工與封裝,彼此以市場與技術互補。
直到美中科技戰與疫情供應鏈斷鏈,徹底改變全球經貿格局,如今的臺日投資,不是企業單點進行,而是供應鏈重新整合。
當臺積電與上下游廠商在日本形成新聚落時,實際上是把「臺灣模式」輸出到海外。對盟友而言,這是一種降低依賴中國的保險;對臺灣而言,則是擴張經濟影響力的途徑。
大規模臺商投資雖然是臺日兩國稱慶的喜事,但實際設廠的難題也在這幾年一一浮現。日本政府能做的,主要是溝通本國廠商,以及爲迎接臺商快速提升九州當地的基礎建設,但在臺商對接日本政府的環節,若由企業自行其是,效率顯然不夠好。
爲協助臺商落地,2025 年 4 月福岡揭牌「臺灣貿易投資中心」,成爲臺日政商合作的重要節點。它不只是資訊服務窗口,更扮演水電土地、法規牌照等關鍵資源的協調者。對於一羣產業鏈廠商同時遷入的情境,這種跨部門、跨國的協調尤爲必要。
臺灣貿易投資中心是經濟部長郭智輝「境外關內」構想的具體措施之一,先是在捷克布拉格、日本九州福岡、美國德州達拉斯陸續設立投資中心,把海外設廠納入國家產業治理框架,進一步規劃海外科技園區,提供稅務減免、基礎設施、供應鏈整合等服務,讓臺商在海外投資時仍能獲得政府支持。
原本不同企業各自爲戰的投資行爲,透過政策提升爲政府與企業聯動的產業戰略。這也是爲何臺商在九州、德州不需要慢慢「拓荒」,而是由產業公會組成「科技國家隊」響應經濟部長號召,官民攜手形成規模化聚落,快速整合上下游。
臺灣的海外投資,不是產業外移,而是國家力量的延伸。當我們把「臺灣模式」複製到全球,也意味着我們從全球供應鏈的低調代工角色,轉變爲將產業治理、人才培養與技術標準帶到他國的一級玩家。隨着全球經貿局勢繼續變化,臺灣在國際秩序中將會承擔更多責任,發揮更深遠的影響力。
▼當我們把「臺灣模式」複製到全球,也意味着我們從全球供應鏈的低調代工角色,轉變爲將產業治理、人才培養與技術標準帶到他國的一級玩家。(圖/翻攝自賴清德臉書)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