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甫專欄》借力使力發展美臺科學園區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赴美談判提出「臺灣模式」的園區外交策略,試圖以制度創新突破談判僵局。(鄧博仁攝)
美國川普總統上任後藉由對等關稅政策,對盟友施加前所未有的壓力。日、韓、歐盟雖早已完成談判,但所面臨的條件皆極爲苛刻,臺灣則遲遲未能定案,目前得到的是20+N%的暫時性關稅,但全島陷入談判邊緣的模糊地帶。這種不確定性已對臺灣企業造成實質衝擊,出口訂單減少、供應鏈延遲,無薪假人數節節攀升,勞動市場出現結構性疲弱。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近日拋出「臺美晶片製造五五分」的構想,主張美國與臺灣各自承擔全球一半的晶片生產。之前謠傳美國要求臺灣對美產品全面開放,取消各項非關稅貿易障礙,更重要的對美投資2500億美元(下同)的承諾,及對美採購4年1300億,10年達3000億,還有4000億的金融保障,之後臺灣可能可以跟日、韓、歐盟一樣獲得15%及不用疊加的關稅。但這樣的要求,我談判代表當然吞不下去,否則將喪權辱國。
說真的,臺灣雖非美國正式盟邦,但在科技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卻未能獲得相應的談判地位。這種「非正式依賴」的地緣政治結構,使臺灣在全球貿易重構中處於被動。若無法在制度上取得穩定的合作架構,臺灣企業將持續承受外部政策震盪,陷入「既依賴又邊緣化」的雙重困境。
在此背景下,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赴美談判提出「臺灣模式」的園區外交策略,試圖以制度創新突破談判僵局。她主張在美國建立臺美科學園區,不僅是產業合作,更是制度輸出的實驗場。此一構想跳脫傳統的雙邊貿易談判,改以科技園區爲平臺,結合研發、製造、人才培育與政策協調,打造一個具備臺灣特色的制度型合作架構。
准此,我國的談判主張成爲:臺灣不應只是供應鏈的一環,而應成爲制度創新的輸出者。「園區外交」不只是空間的擴張,更是治理模式的輸出,將臺灣在高科技產業的管理經驗、勞動彈性、創新文化,轉化爲美國地方政府可接受的合作模式。此舉不僅提升臺灣在談判中的主體性,也爲臺灣企業提供製度保障,減少政策風險。
衆所周知,臺積電赴美投資後,不少供應鏈廠商也面臨是否跟隨的壓力。臺積電是大公司,各項後勤完善,但其他很多是中小企業體質的廠商也擔心美國環境挑戰巨大,難以適應。現在有機會利用園區模式,共存共榮,的確是一解方。
可是臺美園區的構想也引發臺灣內部的結構性焦慮。大量半導體、電子製造業者赴美設廠,形成產業鏈的「掏空效應」;對臺灣內部而言,不僅技術、人才外流,也可能削弱臺灣本地的創新能量。此一趨勢若無配套政策,將導致臺灣成爲「技術輸出地」而非「創新策源地」。
但反過來看,若能借力使力,臺灣未來在AI、量子運算、生醫科技等新興領域將可取得先機。美國在基礎研究、資本市場、國際標準制定方面具備優勢,臺灣若能在園區中與美方研究機構、創投基金、標準組織建立深度合作,將有機會在下一波科技革命中佔有一席之地。這是一場制度與技術的雙重博弈,臺灣若能以制度創新換取技術合作,將化威脅爲契機。
然而,赴美設廠並非只是技術與資本的問題,更是文化與制度的挑戰。美國雖提供土地與基礎設施,但在勞工制度、工會文化、環保規範等方面,與臺灣企業的習慣大相逕庭。許多臺廠在美設廠後,面臨工會談判、勞資糾紛、環評延宕等問題,導致成本上升、進度延誤。美國政府若僅提供空間與稅務優惠,遠遠不足以支撐臺灣企業的長期發展。
真正的挑戰在於制度協調與文化適應。臺灣企業需要美方政府在地方層級提供製度支援,包括勞工法規的彈性處理、工會協商的技術支援、環評流程的行政協調。唯有如此,臺美園區才能成爲真正的合作平臺,而非制度摩擦的戰場。這不只是企業的挑戰,更是政府間制度協商的試煉。
臺美科學園區的構想,既是臺灣對外政策的創新,也是產業政策的再定位。在全球供應鏈重構、地緣政治緊張、科技標準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臺灣若能以園區爲平臺,輸出制度、深化合作、取得技術話語權,將有機會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取得主動。這不只是產業的轉型,更是區域角色的重塑。
臺灣的確不應只是美國的供應鏈夥伴,更應成爲制度創新的輸出者、科技治理的參與者。借力使力,不是依附,而是協商;不是被動,而是主動。唯有如此,臺灣才能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從邊緣走向核心,從輸出製造走向輸出制度,真正實現「科技島」的再定位。
(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