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臺灣科學園區整廠輸出的戰略意涵
臺美合作建立「臺灣模式」科學園區,既蘊含契機,也潛藏挑戰。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美半導體合作正邁入新階段。近期,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率團赴美,展開第五輪實體諮商,焦點集中於臺灣供應鏈赴美投資的策略。除了232條款與對等關稅等敏感議題,美方更希望臺灣能協助推動「臺灣模式」,以複製新竹園區的成功經驗,建構完整的半導體聚落。
科學園區向來是高科技產業的創新搖籃與國家競爭力的縮影。新竹園區的崛起,使臺灣從IC設計、晶圓製造到封測與材料設備,形成完整的生態鏈,孕育出臺積電、聯發科等世界級企業,奠定「東方矽谷」的地位。對美國而言,若能在本土建立類似聚落,不僅可支持臺積電及供應鏈的投資落地,更能整合資源、降低風險與營運成本;對臺灣而言,這正是輸出整廠與產業模式的重要機會,既能擴大國際影響力,也能強化在全球半導體競局中的戰略地位。
然而,科學園區的成功並非僅靠土地與廠房,而是產業集聚、人才供應、制度設計與文化養成的長期積累。美國雖具備強大研發能量,但長期「去工業化」導致製造基礎相對薄弱,技術人力亦有限。臺積電的優勢,除了技術領先,更依賴嚴謹紀律、耐勞精神與團隊文化,這與美國職場強調工作生活平衡的氛圍差距甚大;再加上移民制度趨嚴,外籍專才與基層人力的引進受阻,使推動園區更添變數。
此外,半導體制造對電力、水資源、基礎建設與物流的要求極高。臺灣科學園區能迅速成形,仰賴中央政府高效整合土地、能源與交通網絡;相較之下,美國在基建推動上,常因多層級協調與程序繁瑣導致週期冗長,再加上熟練工人不足、人工與材料成本居高不下,使投資進程充滿不確定性。這凸顯園區發展的成敗,不僅取決於資金與技術,更繫於政府治理效能與政策執行力。
在戰略層面,美國要求臺灣協助設立園區,對「矽盾」效應的衝擊不容忽視。若先進製程與完整供應鏈過度外移,臺灣的籌碼恐將被削弱。因此,必須審慎規劃,將高階研發與核心技術穩固於本土,並透過產業治理與制度設計,建立明確的技術分層與產能配置,以確保不可取代的優勢。
更廣義來看,在新地緣政治環境下,全球半導體正面臨供應鏈版圖的重塑。美國複製「臺灣模式」科學園區,意在降低對單一區域的依賴;而對臺灣而言,這既是制度與產業模式輸出的舞臺,也是檢驗其戰略韌性的時刻。
未來,科學園區不能僅停留在「製造羣聚」,而應邁向「創新羣聚」的新階段。這不只是代工生產的集中,而是跨越硬體、軟體、AI、綠能與新興應用的跨域整合。
透過強化產學研鏈結、推動數位孿生模擬、建構共享算力平臺與跨國協作,園區可由製造基地升級爲知識與制度平臺,進一步成爲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節點。
整體而言,臺美合作建立「臺灣模式」科學園區,既蘊含契機,也潛藏挑戰。美國若要真正複製臺灣經驗,必須補足製造能力與工匠精神,並完善人才培育與基建能量;臺灣則需在輸出制度與經驗的同時,嚴守核心研發與技術優勢,避免「矽盾」因產能外移而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