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因應關稅戰 品牌廠3作法大不同

過去iPhone高達9成產自大陸,因應美國加稅與政治壓力,蘋果已將供應美國市場的高階機種轉移至印度組裝。圖/美聯社

貿易戰使臺灣廠商捲入成本上升、供應鏈重構的壓力之中。長年仰賴「中國大陸製造、輸美銷售」模式的品牌商、貿易商與代工廠,無一倖免。然而,從全球大品牌的動作可見,困境中亦蘊藏轉機。

蘋果近年加速其生產基地的多元化,是面對關稅風險的典型做法。過去iPhone高達9成產自中國大陸,但爲因應美國加稅與政治壓力,蘋果已將供應美國市場的高階機種轉移至印度組裝,並逐步將AirPods、iPad等產品移往越南生產。這不僅是地緣政治的被動反應,更是其全球供應鏈韌性的主動升級。

同時,蘋果也在營運模式上做出關鍵轉變。硬體銷售曾是其主要獲利來源,然而面對價格上漲與市場飽和風險,蘋果近年積極發展訂閱制與雲端服務,如Apple Music、iCloud、Apple TV+等,提升營收結構的穩定性與多元性。硬體成本雖因關稅上升,但搭配服務收入的營運邏輯,使品牌更能抗衡市場波動。這些做法對臺灣品牌商具高度參考價值。

Skechers的處理方式則反映出另一種策略邏輯。面對來自中國大陸的鞋類產品遭遇高昂的關稅,公司選擇以私募方式將整體業務出售給3G Capital,交易金額達94億美元,並宣佈退市。Skechers選擇放棄資本市場上的彈性,以換取更大的策略自主權,得以在不受股東短期報酬壓力下,調整供應鏈與市場重心。

Skechers的退市動作發出的訊號很明確:在關稅與市場衝擊雙重壓力下,若無法及時改變產地結構與價格策略,品牌獨立性將迅速下降。對臺灣中型品牌商而言,應更加警覺。若企業營運依賴單一生產來源與單一銷售市場,在全球經貿不確定性高漲的環境中,風險將被快速放大。與其消耗資源維持既有模式,不如主動調整資本與營運策略,專注於提升產品差異化、加強區域市場彈性,甚至重新定位品牌角色。

另一方面,從全球電商龍頭亞馬遜的因應策略來看,貿易商則面臨前所未有的調度與存貨風險。當美國對中制商品加稅清單一公佈,亞馬遜立即取消部分中國大陸供應商的採購訂單,並暫停某些品項的補貨權限,以避免高價庫存積壓。此外,亞馬遜也大力鼓勵美國賣家轉戰歐洲市場,藉此分散美中依賴與風險集中度。

這些舉措顯示,供應鏈的即時性與通路策略的彈性,對貿易商來說不只是加分項,而是生存條件。臺灣衆多以出口導向爲主的貿易商,若僅靠單一採購地或對單一國家過度依賴,則容易在政策變動中被推向風險邊緣。此時,擴大與東南亞、墨西哥或歐洲供應鏈的合作、強化即時供貨彈性與訂單調度能力,成爲維持客戶信任與利潤空間的必要做法。

從蘋果、Skechers到亞馬遜大品牌的行動提供了三種啓示。對臺灣品牌商而言,供應鏈去集中化與服務導向創新勢在必行;對貿易商而言,通路策略與存貨彈性需全面提升;而對所有臺灣廠商來說,最重要的是建立能面對地緣與政策風險的多軌思維:提前分散、彈性生產、多元市場,才能在不確定的世界局勢中立足、發展,甚至找到新的成長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