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川普關稅 兩岸軟硬不同
(圖/本報系資料照)
美國對兩岸採取高關稅的策略看來是不可逆的,但由於兩岸戰隊不同、量體不同,使得美國對於中國大陸和臺灣採取不同的策略,當然兩岸自然也有不同的迴應及因應。日前美國白宮網站發佈的一份針對232條款的相關事實清單(fact sheet)中提到,「大陸現在面臨着對進口到美國的產品徵收最高可達245%的關稅(up to a 245% tariff)」。美方公佈行政令,進一步提高對大陸產品加徵的「對等關稅」。
大陸當局注意到美方行政命令公佈的對大陸產品加徵的稅率爲41%,比之前美方所稱的加徵關稅稅率還高20個百分點。中方對美方肆意的單邊關稅措施堅決反對,嚴厲譴責,並已堅決採取反制措施維護自身權益。而臺灣迄今仍是採取軟性的論調,只能透過不斷的對話與協商希望能對臺灣的衝擊降到最低。
對於大陸來說,這已經不是關稅的問題,而是生存的問題,已經是無路可退、無法閃躲的情況,也沒有必要和美國溝通協商,因爲美國姿態高,大陸自然無法放低身段,這完全是意識形態思考的差異,對大陸來說,或許採取的方式不只一端,而是採取多管齊下,其方式或許有:1.報復性的反制措施,特別是施壓美國內部的利益團體;2.供應鏈多元化與內需市場的發展,雙循環內需加上科技使得供應鏈轉移;3.採取法律及訴訟的手段來維護合法權益,透過國際訴訟及大陸內部的《反外國制裁法》;4透過外交與戰略結盟使壓力降至最低,這也就是大陸領導人必須出訪的原因;5大陸優勢發揮,雖然重傷,但總是要度過。
對於臺灣賴清德政府來說,早已選擇好站隊,但仍然是真心換絕情,改變不了美國以美國利益優先的做法,那麼臺灣採取的方式或許有:1.透過談判對話及多次展現誠意及不鬧事的心態,強調臺灣與美國經濟的互補性,例如半導體對美國的供應鏈至關重要,因此避免讓臺灣成爲關稅目標;2.強化供應鏈角色成爲美國不可或缺的夥伴及盟友;3.貿易多元化與去風險化;4.臺灣內部政策與法律配合,包括產業升級及轉型,強化內需及投資誘因;5.補助臺灣受衝擊的產業及面臨失業的民衆。
美國高關稅政策主要針對的對象是中國大陸,但無奈臺灣在現今兩岸發展的情況下也受到衝擊,美國對兩岸的做法及策略不同,當然兩岸採取的因應策略也有所不同,簡單說敵我關係及選站隊是造成不同對待的結果,中國大陸態度強硬,臺灣態度柔軟,但結果都面臨高關稅的衝擊。
雖然臺灣不像中國大陸直接面臨美國大規模加徵關稅,但面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升溫,朝野應該共同因應難題,大罷免應可休矣。(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