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川普關稅猛招 臺灣要付出什麼代價
美國總統川普7月31日宣佈,對進口臺灣商品的關稅將調爲20%,圖爲一艘貨櫃輪在基隆港內裝卸貨櫃的畫面。(範揚光攝)
川普政府週四宣佈,將對臺灣課徵20%關稅。而臺灣正日益擔憂,是否必須徹底讓步,包括據悉高達4000億美元(約12兆臺幣)的投資承諾,以避免美國原定8月1日,但調整爲8月7日生效的新稅率。更加劇不確定性的是,《金融時報》報導,總統賴清德原訂8月,而國防部長顧立雄原訂6月的訪美行程在最後一刻被推遲。
《南華早報》1日報導,分析家說,相關發展絕非巧合,可能反映出華府刻意降低與臺灣相關的緊張局勢,以尋求在與北京的貿易談判中獲得突破。關稅威脅源於美國總統川普4月推出的「解放日」關稅行動,以對美國出口商所面臨的關稅課徵對等關稅。
華府要求臺灣比照日、韓分別爲5500億美元(約16.5兆臺幣)和3500億美元(約10.5兆臺幣)的投資承諾,以獲得15%的關稅級別。而臺灣正考慮提出3000億(約9兆臺幣)—4000億美元(約12兆臺幣)的投資方案,而這相當於臺灣中央政府4年的預算。而臺灣對川普是否在對臺支持上變得更謹慎,以免損害美中關係的擔憂也在增加。
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 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政治學系副教授翁履中說,這兩次推遲決定是「信號,而非巧合」。他週四在社羣媒體說:「川普正在降低與臺灣的政治溫度,爲今年下半年與北京達成協議和(領導人)會談鋪路。」他指出,中方特使已證實華府這姿態,並強調:「在川普時代,臺灣絕不能天真,這就是交易外交。」
據悉賴清德政府承諾投資4000億美元(約12兆臺幣),以換取15%優惠關稅稅率的做法,引發了反對黨議員的嚴重關切。國民黨立法委員傅崐萁說:「我們支持政府,但如果我們無法承受這樣的成本,就必須考慮重啓談判。」他警告,臺灣的外匯儲備和財政能力可能因此耗盡。傅崐萁指出,臺灣58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有90%投資美國國債,他說:「如果我們承諾投資12兆新臺幣,加上已經有18兆新臺幣鎖定在美國國債,那臺灣還剩下什麼?」
相對的,執政民進黨立委邱志偉則有不同的看法:「美國兩黨在政府、國會和智庫中對臺灣的支持依然強勁。」他指出,臺、美之間的長期信任不會改變,只要信任不斷累積,賴清德未來過境美國「自然會實現」。他並強調,川普目前的重點在關稅談判上,賴清德因關稅不確定性推遲外訪的決定,「反映了這種互信,不應被視爲臺美關係的轉變」。邱志偉還說,臺美關係最大的變數,「來自國內親中、疑美的反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