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戰略不確定!學者勸臺灣「勿自比烏克蘭」:應3方面調整戰略安全

▲胡莎娜指出,面對美國的「戰略不確定」,臺灣應從3個方面重新調整戰略安全。(圖/路透)

記者葉睿涵/編譯

數十年來,臺灣一直假設若中國入侵,美國必然介入。然而,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TAEF)研究員胡莎娜(Sana Hashmi)27日在《國會山報》指出,在美國總統川普領導下,華盛頓的對臺承諾已變得不可預測,臺灣必須重新調整戰略安全,強化不對稱防禦、加強區域夥伴關係,以及調整自比爲烏克蘭的論述,在這3個方面定義自身的戰略必要性。

在這篇題爲「不可或缺或可有可無?臺灣在川普時代爭取美國承諾之戰」的文章中,胡莎娜指出,川普凍結對烏克蘭的軍援行動引發臺灣焦慮,擔心美國在危急時刻也可能背棄臺灣。雖然徹底放棄烏克蘭尚不至於,但臺灣真正擔憂的是華盛頓在關鍵時刻猶豫不決。川普的不可預測性實際上以「戰略不確定」取代過去的「戰略模糊」,使臺灣面臨的風險大幅上升。

此外,川普對臺灣的國防支出抱有質疑,並堅持「美國第一」,令美國對臺支持變得有條件。不同於俄羅斯問題可透過談判處理,中國堅​​持臺灣是「不可談判」的領土,使情況更爲複雜。若北京認定華府立場軟弱,恐將透過經濟壓力、網攻、軍事挑釁等方式,升高對臺威脅。

▲中國最近升高對臺威脅,不斷在臺灣周邊演習,下同。(圖/路透)

如今的臺灣也正面臨內部挑戰,國內對國防與對中政策出現分裂,民進黨拒絕接受九二共識,而在野的國民黨則主張對北京和解,阻撓關鍵防務預算。這些內部分歧成爲中國可利用的弱點,加劇臺灣脆弱性。

與此同時,北京持續升高對臺壓力,從軍演、網攻到外交孤立無所不用其極。中國對「統一」的強硬言論加劇,威脅不再限於軍事入侵,更透過經濟與政治戰蠶食臺灣自主權。胡莎娜指出,在華府承諾不再穩固之際,臺灣必須從3個方面重新調整安全戰略。

首先,臺灣必須發展不對稱防禦,將重心從傳統的阻嚇,轉向讓中國爲侵略付出高昂代價,包括投資反艦導彈、無人機、網戰與游擊戰術,並有效運用資源,學習烏克蘭小型分散部隊的經驗,增加侵略代價。

其次,臺灣須加強區域夥伴關係,不能只單靠美國。與日本、澳洲、印度等國深化情報分享、軍事合作與經貿聯繫,有助於提升安全並提高中國對臺行動的代價。

第三,臺灣必須重新定位國際訊息,不要再自比爲烏克蘭、僅以民主防線自居,而要強調自己對印太區域穩定的戰略價值。臺灣須積極與華府雙方政黨、影響力人士建立聯繫,同時拓展與中間大國與發展中國家的外交,以塑造有利自身的國際敘事。

胡莎娜還提及,面對中國的資訊戰,臺灣也必須主動反擊,避免被塑造成單純的中國內政問題,並通過積極外交與戰略溝通,強化自身作爲全球秩序一部分的重要性。她強調,臺灣的未來安全已無法再單靠美國保證;要生存下去,臺灣必須以更靈活、果斷的行動來鞏固自身地位,透過不對稱防禦、深化區域合作,以及重新戰略定位,才能在全球局勢中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