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川普貿易戰 衝擊全球與臺灣產業
美國總統川普。圖/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再度點燃貿易戰火,其對全球貿易格局和臺灣產業的影響,值得探討。回顧美中貿易戰歷史,川普第一任期內曾對中國發動一連串關稅制裁,最終在2020年1月達成協議,中國承諾在兩年間購買總額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與服務,其中包含近500億美元的農產品。然而,由於疫情影響,這些承諾未能完全兌現。
此次對中國加徵10%關稅,很可能只是川普新一輪貿易戰的起手式,未來不排除更嚴厲的制裁措施。從川普的視角來看,前次貿易戰成功迫使中國妥協,證明關稅手段有效,不僅削弱中國經濟,還有助於實現他的經濟目標,即增加美國本土就業機會;疫情爆發前,美國的失業率曾一度來到半世紀以來的新低。
另外,川普政府也直接違揹他自己推動、簽署並於2020年生效的「美墨加自貿協定」(USMCA)。自由貿易協定的基本精神在於關稅互免,而對加拿大與墨西哥商品徵收25%關稅顯然違反了協議內容。按照正常程序,美國若要對加拿大或墨西哥加徵關稅,須依據「1974年貿易法」或「1962年貿易擴張法」等,啓動調查,這將耗費相當長時間。
因此川普則選擇援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案」(IEEPA),以芬太尼和非法移民問題爲由直接實施關稅措施。美國法院歷來傾向支持總統在國家安全領域的緊急行動,因此川普有恃無恐。但IEEPA主要用於制裁措施,是否適用於關稅仍存法律爭議。再者,對加拿大與墨西哥施加懲罰性關稅,恐引發盟友強烈反彈,甚至導致貿易戰升級。
至於此波關稅政策對臺灣產業的影響也不容忽視,許多臺商在中國、墨西哥和加拿大設廠,利用這些國家作爲進入美國市場的跳板。首先,電子產業可能首當其衝,因爲臺灣在這些地區的生產線涵蓋手機、電腦、平板等產品,而美國提高關稅將直接衝擊出口市場。其次,機械產業也面臨風險,臺商在墨西哥設有機械設備生產線,若關稅提高,將削弱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此外,汽車零組件產業亦將受到影響,臺商原本看到USMCA的誘因,在墨西哥生產輪胎、剎車片等零組件,如今這些產品將因關稅提升而成本上漲,影響銷售。
儘管關稅政策可能加劇美國物價上升的風險,但根據川普第一任期的經驗,貿易戰並未顯著推高美國CPI。關鍵在於產品的可替代性,若課稅產品容易被其他國家或美國本土商品取代,則價格轉嫁效果不大。然而,若美國對臺積電的高階晶片等無可替代的關鍵產品加徵關稅,則極可能引發成本推升效應,導致美國經濟面臨通膨壓力。期待川普團隊有足夠的理智,不要輕易挑戰市場價格制定者。
總結來看,川普政府的新關稅政策的確拉高市場最不希望見到的不確定性。對臺灣企業而言,這將帶來供應鏈重組與市場策略調整的壓力。未來,無論是美國的貿易對手或盟友,都可能對此採取反制措施,全球貿易環境的未知變數將進一步加劇。在國際政經局勢風雲變幻之際,企業須審慎評估風險,靈活應對可能的市場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