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百年企業經營之道》臺泥 低碳、數位成永續雙引擎
臺泥掌握趨勢,早就佈局低碳水泥。圖/業者提供
前言:黑松、永豐餘、南紡、臺泥,是臺灣少數設立至今百年的上市企業,目前接棒經營者大多是第四代,這四家公司身處的食品、造紙.紡織與水泥四大產業,正是臺灣百年前最爲興盛的產業,也是臺灣當今經濟繁榮的基石。如今臺灣產業的重心以科技當道,政府與社會資金及人才資源全傾於科技,又遇川普關稅挑戰,但這四家當今掌門人戮力將企業駛入下個百年,並持續站穩所處產業龍頭與維繫產業生存,且看他們的經營/轉型之道。
「你要有看法,對這個產業要有感覺,而不是複製上一代的成功模式。」談起產業轉型,臺泥董事長張安平語氣平穩卻堅定。
張安平在2017年接任臺泥董事長,當時大陸水泥市場仍處高峰,但他已察覺成熟市場進入高原期後潛藏風險。「最好的時候,就該準備下一步怎麼走」,他要求各地水泥廠立即導入廢棄物處理能力,將環境風險管理納入標準作業流程,並同步展開全球佈局,尋找臺泥下一個成長支點。
這樣的思維,讓臺泥從單一水泥業,轉型爲橫跨再生能源、儲能、鋰電池與循環建材的控股集團,目前已佈局14個主力國家、11種產業,員工來自47個國籍。
但他也坦言,百年企業難免有包袱:「你要問這一代的人,有沒有同樣的工作精神?有沒有同樣的信念?」在他眼中,信念不是口號,而是做選擇時的根本。
張安平回憶,臺泥老董事長辜振甫投入許多公共事務,「那是一種對社會的關懷,也是企業精神的延續。」他認爲企業能否長久,不只是策略,更在於是否有「願意跳下去做事」的信念。
他親自制作每季Town Hall Meeting簡報,與部落意見領袖面對面,推動「開放工廠」行動,將花蓮和平港電廠循環經濟園區打造爲對社會開放的臺泥DAKA園區。他說:「這不是CSR,而是用企業資源解決地方真正的問題。」在他看來,企業文化的改變,不是制度調整,是「相信」的累積。「如果你相信地球暖化會改變世界,你就必須改變。」
張安平強調:「數字是歷史,思想纔是未來。」面對快速變動世代,除了既有低碳與循環經濟挑戰,他已將目光延伸至另一關鍵課題-數位化與智慧營運。
他認爲,未來產業競爭將不只比效率,也比誰率先建立數據驅動的決策模式。「數位不是工具,是一種語言。」他親自帶領高階主管參與AI課程,建立團隊間共同的技術語感與變革視野。
目前,歐洲子公司Atlante已運用演算法優化綠能充電站佈局,提升電網穩定性;Cimpor則與英國科技公司FIZIX合作,導入萬組感測器進行即時監控與預警,實現節能減碳與風險管理雙重目標。透過這些實驗場域,張安平希望爲臺泥打造一套跨國、跨產業運作的智慧營運體系,讓「低碳」與「數位」成爲企業永續雙引擎。
在公共政策面,他也不諱言對制度改革的期待。他認爲,臺灣目前以「碳費」爲主的制度,仍難以真正驅動產業行爲的轉變,對於環境部推動「碳權交易市場」(ETS)的方向表示肯定:「真正能讓企業改變行爲的,是碳有價的市場機制。如果臺版ETS能夠及早上路,讓企業提前練兵,未來面對歐盟、美國等經濟體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臺灣纔不至於陷於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