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企業與時俱進 寫永續經營典範
成立一世紀的永豐餘集團,造紙本業上已建立垂直整合、橫跨兩岸與越南的紙業帝國外,還跨足包括金融、電子高科技、生技等領域。圖/本報資料照片
前言:臺灣四面環海,僅3.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內無天然資源、規模市場爲後盾,外無加入區域聯盟、經貿合作組織的國際奧援,卻能孕育出永豐餘、黑松、南紡等百年商號,及臺泥、裕隆、三陽、巨大等「奔百」企業,這些企業沒有如高科技、半導體產業的明星光環,更沒有政府政策的強力支援,照樣能發光發熱,掙出自己頭頂的一片天。
臺灣企業在「五缺」─缺水、缺電、缺工、缺地與缺人才之下,經營一年難過一年,但卻是關關過,競爭百年企業何以能突破一次次的逆境、一道道的考驗,正是他們在面臨產業重要的轉折中,以跳脫框架、創新突破的思維,做出讓企業能永續經營的抉擇。
成立一世紀的永豐餘集團,造紙本業上已建立垂直整合、橫跨兩岸與越南的紙業帝國外,還跨足包括金融、電子高科技、生技等領域。
永豐餘二代掌門何壽川以紙業爲本,打造出「糖經濟」爲本的全循環藍圖,從中探尋能源、氣候科技等新領域,超前部署「能源淨零」大業,爲永豐餘的下個百年找出更多的可能性。
4月甫歡度百歲大壽的飲料大廠黑松,除與超商合推黑松自販機、經典復刻運輸車等創意小物,引爆「消費百年」商機,更讓黑松這個老品牌吸引更多年輕世代的眼球,開啓下個百年的新引擎。
事實上,黑松也曾面臨國內市場競爭加劇、西進發展不順的考驗,第三代的現任董事長張斌堂,帶領公司勇敢跳脫熟悉的飲料行業舒適圈,跨足酒品事業,瞄準具潛力的烈酒市場,全力取得金酒代理權,成功創造出黑松營運的第二成長曲線。
老牌的臺南紡織,從創辦人侯雨利1926年創立布莊開始算起,也已屆百歲;南紡從布莊、布行、紡織化纖廠,到現在跨足流通、零售百貨、科技園區開發、特用化學等轉型,更是一部活生生的臺灣紡織業演進史。
有永遠的企業 沒有永遠的產業
時空轉變下,臺灣紡織產業紛紛外移,南紡第三代接班人、南紡董事長侯博明毅然推動華麗轉型;南紡產線外移後的廠房土地,做爲轉型發展流通、資產開發事業的本錢。其中流通事業已見成效,南紡購物中心已成臺南在地的商場指標,第三期的擴充工程預計今年底將啓動;仁德廠轉型爲科學園區,訂出五期開發的十年計劃。侯博明認爲,「世上有永遠的企業,沒有永遠的產業」,企業必須不斷改革與創新,才能與時俱進。
公司登記成立於1940年的臺灣水泥公司,是臺灣第一家股票上市公司,若往前追溯日據時期歷史,臺泥也有着近百年歲月。儘管在水泥行業已居執牛耳地位,但臺泥也意識到市場漸趨飽和下,從2000年代初期啓動西進投資,打造出第二個營運起飛期。
然2020年後,水泥行業面臨減碳環保、碳稅開徵等全新挑戰,臺泥董事長張安平說:「在最好的時候,就該準備下一步怎麼走」,臺泥將最先進的大數據、AI科技,投入最傳統的水泥生產行業,推動智慧化管理,不斷提升管理、生產、品質效率,同時瞄準全球淨零減碳的環保趨勢,投入綠能、充電服務等新事業,將「低碳」、「數位」打造爲驅動臺泥的雙引擎,在多數水泥同業陷入大陸內需不振、關稅貿易戰泥淖之際,臺泥因超前部署歐洲低碳水泥廠,搭配數位化管理優勢,讓營運在逆境中持續往前。
成立72年的裕隆汽車,在創辦人嚴慶齡的工業報國理念下,持續在汽車本業精進,兩代領導人-吳舜文、嚴凱泰母子,大膽投入汽車自主研發,先後孕育出「飛羚」、「納智捷」等自主開發汽車、自主汽車品牌,讓臺灣成爲全球內需市場規模最小、卻擁有汽車研發實績的驕傲成就,更爲臺灣汽車產業培育上千研發菁英。
裕隆在2018~2022年代也面臨內憂外患的嚴峻考驗,二代舵手嚴凱泰因病驟逝,大陸事業因對岸環境驟變而面臨龐大虧損,嚴凱泰夫人嚴陳莉蓮一肩扛起營運重責,果斷結束大陸事業止血;後新冠疫情爆發,裕隆集團又遭遇數百億防疫險賠付的考驗,嚴陳莉蓮縮減新店裕隆城開發規模,爲集團保留現金與底氣,度過防疫險嚴峻考驗,裕隆更因新店裕隆城商場的華麗轉身,創造了另一營運新動能。
比裕隆晚一年成立的三陽工業,是目前國內唯一同時生產汽機車的製造大廠。71年歲月中,三陽擁有過汽機車銷售雙冠黃金時代,也面臨過因快速擴張導致財務週轉困難的低潮。
三陽2010年代中旬經營層換手後,新接任董事長吳清源看到三陽仍有深厚的實力,帶領三陽迴歸、專注汽機車本業,投入改善生產效率、品質等工程,無懼景氣逆風,持續穩定投入產品研發,「紮好馬步」,一步步攀上機車銷售冠軍、汽車銷售前三強地位,帶領三陽重返榮耀。
生產「捷安特」自行車聞名的巨大機械,早在臺積電之前,就已是「臺灣之光」:成立超過半世紀的歲月,巨大從臺中大甲一間小工廠,到成爲全球自行車業的巨人,其中的秘訣,正是「不斷創新」,不僅在產品設計上要創新,在市場佈局、生產基地設置上,同樣靠着創新的思維,設法在各方面超前對手一步。
專注本業 也要融入求變種子
近年自行車產業吹逆風,好不容易捱過通路商去庫存的低潮,不意俄烏開戰等地緣政治風險、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實施對等關稅,重創全球經濟,中國大陸市場也險入低潮,考驗接踵而至,巨大沒有停下腳步抱怨,正如巨大創辦人劉金標所言「東方不亮西方亮」,將目光轉向新興的東南亞市場,並要挑戰過往較陌生的日本市場,持續創新、持續改變,爲巨大找出成長新路。
走過百年,或正在邁向百年的企業,創新,是必要的養分,就算是專注本業,也要融入「求變」的因子,讓本業的枝幹能不斷開出新的花朵。但不變的是,百年企業對於「人才」的需求,因爲唯有人才,纔是企業永續發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