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賃業經營走向多元化 「企業融資」規範應與時俱進

▲租賃的項目遠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在AI時代,又會掀起一波新革命。

魏銪志/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資訊與財金管理系副教授

在過去臺灣以中小企業爲主體的經濟發展年代,租賃業可稱得上是一雙隱形的手,支撐着許多廠商立足國內、前進海外,而隨着經濟規模與全球重點產業發展的變遷,租賃業提供的服務,也自主地跟着快速轉型前進。

然而,近年來由於BNPL(先買後付)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嚴重影響整體租賃產業形象,各界要求政府正視與納管的聲浪四起,初步金管會將先以《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將融資租賃業納入管理,就長遠來看,政府仍在思忖如何透過專法監管的途徑,以利整體租賃業發展與管理上的長治久安。筆者認爲,無論何種方式,都應藉此機會探究「租賃業」的未來轉型方向,透過研議更具「公益性質」的服務以挖掘新的產業價值。

縱觀臺灣的租賃產業自1970年代起步,在各個發展階段爲工業、金融、醫療生技、高科技與綠能等產業提供資金與設備的奧援。如今,在生成式AI的廣泛運用,有國內租賃業者,例如中租積極朝向數位轉型與AI應用方向發展,租賃業的功能不再侷限於傳統的設備租賃,而是逐步向智慧化、數據化與綠色金融等領域擴展,可望成爲各產業升級轉型的重要加速器。

企業數位轉型與租賃業的助力

根據數位發展部《2022臺灣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現況與需求調查》,高達91%的中小企業已投入數位轉型。然而,許多企業仍面臨「人才短缺」與「資金限制」的挑戰,導致數位轉型的推動進度受阻。在此背景下,租賃業可透過設備租賃與數位金融方案,爲企業提供更靈活的數位轉型支持。

在「人才」層面,部分租賃業者已導入金融科技、大數據信用評估與AI風險控管技術,優化租賃金融服務的同時,也能提供企業相關經驗輸出。例如,租賃業者可透過合作伙伴關係,協助企業建立數位金融架構,或提供客製化的租賃方案,讓企業能夠更高效地導入數位設備與自動化技術。

在「資金」層面,數位轉型往往涉及高昂的技術投資,舉凡企業須添購雲端運算設備、資安系統與智能製造工具,相關支出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可能形成沉重的財務負擔,此時租賃業的設備租賃與融資方案可有效分攤企業的資本支出壓力,讓企業能夠在不影響現金流的情況下,順利推動數位轉型。

租賃業多元化與政府監管的平衡點

隨着租賃業的服務模式日益多元化,政府的監管政策也需與時俱進。傳統上,租賃業主要服務於企業設備租賃與金融融資,但近年來,個人融資與消費型租賃業務(如先買後付 BNPL)興起,導致市場風險與監管需求升高。

筆者認爲,正因爲租賃業多元化發展,專法監管或透過金融消費者保護法,都需要更細緻的釐清及探討。譬如區分「企業租賃」與「個人租賃」的性質,針對個人消費性融資加強放貸管理與透明度要求,同時對企業租賃業務提供適當的政策支持;最重要的是輔導租賃業者發展綠色金融與數位轉型輔導業務,引導租賃業向更具社會價值的方向發展。

租賃業創新發展 政府與產業共創多贏

租賃業作爲金融市場的重要一環,具備促進產業升級與經濟發展的潛力。處於產業轉型快速的現在,租賃業靈活的角色對於企業舉足輕重,透過靈活的租賃方案與數位金融服務,協助企業降低數位轉型門檻。然而,爲保障消費者權益,政府的監管有其必要,但也應考量市場的多元發展趨勢,透過適當的監管框架,確保租賃業既能發揮創新價值,又能維持市場穩定。

未來,租賃業的發展方向不僅應着重於金融服務創新,更應與企業的數位化與永續發展需求相結合,發揮其作爲「產業推進器」的核心價值,成爲更具公益性質的產業。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