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百年企業經營之道》南紡 本業創新 擴展流通、開發
南紡計劃陸續投資擴充臺南購物中心規模,未來十年,規劃開發到五期。圖/本報資料照片
南紡打造下個百年三關鍵
前言:黑松、永豐餘、南紡、臺泥,是臺灣少數設立至今百年的上市企業,目前接棒經營者大多是第四代,這四家公司身處的食品、造紙.紡織與水泥四大產業,正是臺灣百年前最爲興盛的產業,也是臺灣當今經濟繁榮的基石。如今臺灣產業的重心以科技當道,政府與社會資金及人才資源全傾於科技,又遇川普關稅挑戰,但這四家當今掌門人戮力將企業駛入下個百年,並持續站穩所處產業龍頭與維繫產業生存,且看他們的經營/轉型之道。
南紡集團從1926年第一代的侯雨利創立布莊起家,歷經布行、紡織化纖生產,到現在跨足流通、零售百貨、科技園區開發、特用化學的多角化經營,靠的就是與時俱進、不斷改革與創新,才能在銳變的環境站穩腳步、穩紮穩打。南紡第三代、董事長侯博明認爲:「世上有永遠的企業、沒有永遠的產業!」
侯博明說,南紡創業後,隨着生活型態改變、社會的變遷、民衆需求及產業環境升級、轉型,經濟的發展,祖父侯雨利陸續邀請吳修齊、吳三連、吳尊賢、高清愿、鄭高輝等先輩、人才加入,集團開枝散葉、觸角橫跨水泥、食品、通路、生技、建設、金融等衆多領域,壯大集團實力,更被外界稱爲「臺南幫」。
時代變遷,早期創辦者陸續走入歷史、後代接手,由地緣、人際關係聚攏的臺南幫,各家族逐漸以各自持有產業自行經營。
侯博明2016年接任南紡董事長,但臺灣紡織產業陷入頹勢,面臨國際競爭者「大者恆大」嚴峻挑戰。例如南紡規模最大的越南廠,年產60萬錠棉紗,但中國天虹紡織赴越投資,一舉開出年產200多萬錠,還喊出要做紡紗、染整、成衣一條龍,成本大幅壓低,侯博明嘆道:「臺灣傳統產業競爭局勢已經不一樣了!」
現在紡織廠要競爭、要出頭,除了交期、品質等基本要求,還得配合取得CSR環保認證,擁有足夠的海外據點數(象徵具備轉單能力),品牌才肯給單。以國內紡纖廠的規模,勢必要在紅海中找到利基,才能跳出框架、取得優勢躍升藍海。
近年全球投資與產業趨勢從ESG開始,期間加重淨零要件,AI應用成型更追求高效能,傳統產業架高經營成本,紡織業面臨原物料價格波動、全球貿易環境不確定性、人工成本上升及永續壓力挑戰,營運難度日益提高。
侯博明認爲,企業確實可能在歷史上長存,但不可能永遠固守相同產業內不動,否則終將被淘汰。國內社會及政府資源傾斜,包括人才、土地資源、資本市場等,南紡已捉住轉型創新契機,因應市場要件的重組,面對下個百年的策略做調整。
侯博明表示,身爲南紡掌舵手,站在風口浪尖,爲邁向永續的百年,要改變才能繼續茁壯,南紡訂下華麗轉身計劃,其中,紡纖等本業轉移至新加坡,爲日後策略聯盟做準備;留在臺灣的流通、土地開發與轉投資等事業,做爲「新加坡計劃」最強後盾,提供穩定現金流。
「本業要創新」、「流通要擴大」、「科技園區要開發」就是南紡未來五至十年的轉型、發展主軸。
「本業要創新」:環保、科技、機能性紡品是南紡未來本業核心;「流通要擴大」計劃陸續投資擴充臺南購物中心規模,未來十年,規劃開發到五期;「科技園區要開發」,臺南仁德廠會分期開發,一、二期提供給科技電子廠商進駐,三期計劃開發住宅與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