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開闢新賽道 塑造新優勢——民營企業創新發展觀察
新華社北京8月20日電 題:開闢新賽道 塑造新優勢——民營企業創新發展觀察
新華社記者魏玉坤、丁怡全
記者日前走進位於安徽全椒縣經開區的亞臨晨新能源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看到,廠區整潔有序,生產線滿負荷運轉,各工序銜接緊密、高效流暢。
“目前在手訂單金額6000萬元,今年產值有望突破1億元。”公司總經理張小祿說,聚焦衝壓焊接技術研發,公司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攻克多項技術難題,已具備新能源汽車整車車身構件生產能力。
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放眼全國,民營企業積極佈局新賽道。“十四五”以來,民營經濟創新水平持續提升,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佔比達92%以上。
“0230,發起配送”“4137,發起配送”……在上海楊浦區五角場一座購物中心的露天平臺上,美團無人機起降繁忙。截至今年6月,美團無人機已開通64條航線,累計完成訂單超60萬單。
“無人配送與傳統末端配送互補,可拓展城區配送覆蓋範圍,服務即時配送等場景。未來,無人機也將更多地應用於高優先級的緊急或醫療物資配送。”美團有關負責人表示。
溫州市潤新機械製造有限公司研製出國內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自動水處理系統用多功能控制閥,在國內工業閥門市場的佔有率近80%,實現出口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騰訊雲升級智能體開發平臺與騰訊元器,並推出具身智能開放平臺Tairos,搭載規劃大模型、多模態感知模型、感知行動聯合大模型,讓機器人能看懂、會思考、能決策……一批民營企業加快向“新”而行、向“高”攀登。
塑造產業發展新優勢,既要育新枝栽新苗,也要讓老樹發新芽。
山西建邦集團有限公司主營鍊鐵、鍊鋼、軋材、清潔發電等業務。近年來,公司先後投資40多億元實施循環經濟、節能減排,持續增強市場競爭力。
“今年,公司將進一步加快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加強同國內外知名產學研機構、實體公司合作,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更好滿足市場多元化、個性化需求。”公司董事長吳曉年說。
近期,北京中儀智控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智能化生產基地在河北廊坊正式落成投產。“新基地配備全自動化生產線和智能檢測實驗室,年產能大幅提升,將有效滿足糧食加工企業的智能檢測需求,推動糧食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公司創始人李勇說。
先行指標顯示,中國企業創新活力增強,新動能持續增長。7月份,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分別爲50.3%和50.6%,均持續高於臨界點;高端裝備製造業保持擴張。
水深則魚悅。民營企業創新發展勢頭向好,離不開政策護航。
眼下,在雲南省昆明長水國際機場T2航站樓施工現場,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人員正在抓緊推進減隔震裝置安裝作業。
震安科技專注於減隔震產品研發與生產、工程減隔震諮詢與設計,已成長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近年來,昆明市有關部門多次走訪調研企業情況,爭取資金支持研發,牽線搭橋拓展新市場,讓我們心裡踏實、幹勁更足。”震安科技總工程師管慶鬆說。
甘肅推出“融資租賃+財政貼息”政策模式,加力支持科技創新企業技術研發;海南繼續實施省生物醫藥產業研發券政策,對產品研發的臨牀前研究、臨牀試驗、新成果產業化等全流程,按照階段性成果給予40萬元至1000萬元的資金獎勵……地方政策持續發力,以“真金白銀”力挺民營企業創新發展。
搶佔人工智能競爭高地,各地近期連出實招,助力企業發展:湖北設立規模爲100億元的人形機器人產業投資母基金,廣東發佈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項目獎補細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出臺10條舉措支持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發展……
摩根士丹利最近一項研究顯示,到2030年,中國有望打造價值1400億美元的本土人工智能市場。日本《讀賣新聞》報道稱,中國政府支持發展人形機器人的動向日益明顯,人形機器人加速產業化。
“發展新質生產力,民營經濟大有可爲。隨着一系列務實舉措落地落細,持續激發民營企業創新創造活力,將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充沛動能。”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研究員張曉蘭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