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促進法正式施行 支持民企創新發展
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正式施行。
作爲我國第一部專門關於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民營經濟促進法創下了很多個“第一次”,如第一次明確民營經濟的法律地位,第一次在法律中規定“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是國家長期堅持的重大方針政策”等。
“當前,在外部環境日趨複雜的背景下,相信這部法律的出臺,對於增強民營企業投資信心、穩定市場情緒、推動民營經濟的發展,一定會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民營經濟促進法聚焦民營企業生存發展的現實情況,迴應民營企業家的核心訴求,尤其像科技創新、投資融資促進這些“命脈級”內容,爲民營企業吃下發展“定心丸”,大大提振了民營企業家的信心。
支持民企參與
3萬億元優質項目
民營經濟是激發經濟活力的關鍵力量。民營經濟促進法圍繞公平競爭、投資融資促進、科技創新、規範經營、服務保障、權益保護等方面建立完善相關制度機制,將黨中央對民營經濟平等對待、平等保護的要求落下來,持續優化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
例如,民營經濟促進法第十六條規定,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領域投資和創業,鼓勵開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參與現代化基礎設施投資建設。
“爲了讓民企敢投,國企敢幹,法律專門做了一些特別的規定,核心就是重申契約精神。對於進一步恢復民營企業參與政府社會資本合作項目的信心、提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優化地方的穩定、透明、公平和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具有里程碑的促進意義。”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說。
談及如何拓展民營企業發展空間,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鄭備在5月8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今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在交通運輸、能源、水利、新型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推出總投資規模約3萬億元的優質項目。同時,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大力支持民營企業在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投資佈局,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平等使用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產業共性技術平臺,積極參與新技術新產品應用場景的創新與建設。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蘭日旭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部法律的出臺使民營經濟發展由政策引導爲主向法治保障轉變,打破了種種隱性壁壘,激活了創新動力,形成了真正的公平競爭機制,從法律層面填補了民營經濟發展的短板,有利於增強民營經濟的信心、活力和預期,爲民營經濟持續快速高質量發展起到奠基作用。
金融“活水”持續滴灌
潤澤民企發展沃土
推動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是民營經濟促進法關注的重點領域之一。
在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看來,儘管近年來民營企業的融資難題有所緩解,但受金融機構風險偏好較低,以及民營企業自身發展不平衡,經營管理不規範、財務透明度低等諸多因素影響,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存在。
對此,民營經濟促進法第二十三條規定,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前提下,按照市場化、可持續發展原則開發和提供適合民營經濟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爲資信良好的民營經濟組織融資提供便利條件,增強信貸供給、貸款週期與民營經濟組織融資需求、資金使用週期的適配性。
5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告稱,爲激勵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對涉農、小微和民營企業的信貸投放,持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3000億元。
爲進一步滿足民營企業的融資需求,民營經濟促進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經濟組織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方式平等獲得直接融資。
《證券日報》記者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5月18日,A股市場的民營企業合計3424家,佔比超六成。僅從今年來看,截至5月19日,年內累計42家公司登陸A股市場,其中36家爲民營企業,首發募資合計238.76億元。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光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新法實施後,有關部門和金融機構將會對目前實際工作中存在的針對民營經濟或中小企業的投融資規定進行梳理和修改完善,在今後的管理工作中增加對促進民營經濟投融資業務的舉措。從總體上看,有利於降低民營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投融資的制度性成本。
以法治保障
激發民企創新活力
向民營經濟組織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支持民營經濟組織依法參與數字化共性技術研發和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實施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民營經濟促進法在迴應民營企業訴求的同時,也在更大力度鼓勵民營經濟組織在推動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積極發揮作用。
在《證券日報》記者採訪過程中,不少民營企業家明確表示,確實感受到了民營經濟促進法對科技創新的支持。
“作爲高研發投入的科技企業,這部法律讓我們信心倍增,讓我們可以更加心無旁騖地在科技創新中挑大樑、在產業鏈升級中當主角、在國際競爭中展實力,成長爲更具創造力、競爭力、擔當力的時代生力軍。”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認爲,這部法律直擊行業痛點,通過“促進投資融資”“大力支持科技創新”雙輪驅動,爲技術型民營企業破解發展瓶頸提供了制度性方案。資金支持、重大工程、科技攻關項目等舉措一旦真正落地,民營企業的資金流壓力將會大大緩解,進而推動技術從研發到應用的轉化。
“民企高質量發展要靠重大科技攻關。支持民企參與和牽頭重難點攻關,不僅有利於民企發展,各行各業的民營企業也能爲重大技術攻關提供豐富的場景、經驗以及靈活多樣的資金和團隊,來推動國家經濟的轉型升級。”劉永好說。
作爲專注“創新藥”研發的民營企業,康弘藥業董秘鄧康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康弘藥業從創立之初便注重在企業運營與創新風險間尋求平衡。從最初的中成藥到化學仿製藥,再到融合蛋白等領域,公司研發前端有科學委員會把控立項,在臨牀試驗、藥品開發等後續環節也有相應做法,儘量集中資源匹配全球細分領域優勢資源,避免“閉門造車”。這部法律對科技創新的鼓勵引導,讓公司未來發展信心更足,對公司推進投融資和科技創新等方面有積極意義。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據鄭備透露,在推動民營經濟促進法的落地實施方面,還有一批正在加快推進,涉及投資融資促進、科技創新、服務保障、權益保護等方面。
作者:杜雨萌 毛藝融
來源: 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