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百年企業經營之道》永豐餘 打造糖經濟全循環藍圖

永豐餘旗下沼氣發電系統。圖/業者提供

永豐餘打造下個百年三關鍵

前言:黑松、永豐餘、南紡、臺泥,是臺灣少數設立至今百年的上市企業,目前接棒經營者大多是第四代,這四家公司身處的食品、造紙.紡織與水泥四大產業,正是臺灣百年前最爲興盛的產業,也是臺灣當今經濟繁榮的基石。如今臺灣產業的重心以科技當道,政府與社會資金及人才資源全傾於科技,又遇川普關稅挑戰,但這四家當今掌門人戮力將企業駛入下個百年,並持續站穩所處產業龍頭與維繫產業生存,且看他們的經營/轉型之道。

永豐餘2024年正式邁入百年,以造紙業務爲核心多角化探索是其百年歲月裡持續進行的事,二代掌門人何壽川基於紙業特性,打造糖經濟爲本的全循環藍圖,探索能源、氣候科技等領域,創造新價值與動能,讓這艘承載百年曆史的大船在新時代前行。

近年科技業當道,許多人懷疑傳產還有沒有發展空間,其實高耗能科技電子業如今也面對環保與能源挑戰;而百年來與時俱進的永豐餘已跳出傳產範疇、入局能源領域,立足傳統業務循環特性、以新技術創造價值。尤其造紙背後糖經濟,在重視能源淨零的時代,反而是潛在關鍵解方。

在何壽川眼中,在百年洪流中不斷轉型應對挑戰,就是永豐餘的精神。他在永豐餘百年慶上,以「臺灣牛」比喻永豐餘,即專注做自己擅長的事,推動垂直整合、包括整廠出海與延伸紙業至電子紙領域。

如今何壽川作爲永豐餘學院院長,研究紙業背後糖經濟潛力,爲永豐餘打造全循環架構,符合環保淨零的時代主軸,甚至給產業界重要參考方針。他認爲,臺灣雖缺乏能源資源,但永豐餘透過紙業特性轉型能源進行全循環,相信其他產業也有發揮空間。

永豐餘100歲時選出新舵手,由產官兩界有豐富能源經驗、於2022年就持續爲永豐餘規劃碳管理事業的葉惠青擔下董事長重任,帶領轉型氣候科技產業。「糖經濟爲本,循環經濟爲質,氣候科技產業爲型,不斷用新技術創造新的市場價值。」是葉惠青爲永豐餘當前做的事所下的註腳。

「我特別不服別人說永豐餘是傳統產業。」葉惠青闡述,兩千年前就有造紙業,不能單純用年代定義,該用技術與商業模式來定義產業。永豐餘取用地球上豐富的糖作材料,衍生之有機化合物能用於零碳能源、打造非塑材料或具碳庫功能,等同以新技術處理氣候碳排問題。

「處理氣候變遷,不是訴諸科技就是訴諸自然。」葉惠青指出,糖經濟是自然解方,澱粉纖維等衍生出生質能、沼氣可用發電等;永豐餘憑藉自身技術突破,將發電效率做到業內指標。糖經濟能處理四大元素:非塑材料、綠電、智慧能源、碳管理,又給永豐餘更多探索空間,如對能源的智慧加值,使永豐餘可進一步邁向服務、顧問業去做整合。

何壽川分析永豐餘百年兩大轉型,一是將家族企業變成企業家族;二是從商社走到紙廠,又邁向再生能源、材料科技領域。對這隻總在調整方向的臺灣牛來說,轉型並不難。「爲何永豐餘能延續一百年?」對葉惠青而言,答案正是奠基循環、不斷創造新的市場價值,所以不會被時代給淘汰。

臺灣自身資源有限,何壽川始終認爲,正是這種環境制約,驅動臺企成長、具備強大經營韌性;如今傳統產業看似面對能源永續枷鎖,但這反而成永豐餘新的能源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