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百年企業經營之道》三陽 站穩本土 轉型國際品牌

三陽每年逾60萬輛的機車生產能量,讓SYM品牌成功進軍全球市場。圖/本報資料照片

三陽打造下個百年三關鍵

前言:裕隆、三陽、巨大,這三家分別代表臺灣汽車、機車與自行車的龍頭產業,均已年過半百,在朝百年邁進時,或曾遇上強勁的國際同業競爭、整體大環境大幅改變、或經濟衰退的情況,因而經營權交棒時的接任者無不戰戰兢兢。同樣面對臺灣資源有限,這三家車廠的應對方式,首先是借用臺灣最發達的AI科技資源,並自建人才庫,爲迎接下個百年做準備。

三陽工業(SYM)爲臺灣知名機車製造品牌,今年爲成立71週年,品牌並自2022年起登上冠軍寶座至今。去年底,三陽董事長吳清源將目光進一步看向海外,設立全球機車銷量突破百萬輛的新目標,全力拉高SYM國際知名度。

三陽的發展歷程不僅是本土企業在技術、製造和市場上的蛻變縮影,更展現了從在地轉型至國際品牌的韌性。

三陽是臺灣第一家同時橫跨汽車與機車製造的公司,1954年在臺北內湖成立時,主要生產腳踏車磨電燈,後從進口本田生產的腳踏輔助用50cc引擎,歷經與本田技術合作,逐步累積自身研發技術量能,在臺灣站穩腳步後,繼而成功進軍國際市場,三陽逾70年的發展,幾乎就是臺灣機車產業的發展史。

在70多年曆程中,三陽也遭遇多次低潮與挑戰,包括1968年政府禁止50cc雙載影響機車滯銷,後也曾因集團快速擴張導致公司面臨嚴重財務危機,直至21世紀,面臨內部管理風格僵化、通路士氣低落的挑戰,因此在2014年新經營團隊進駐後,董事長吳清源推動通路整合與改革,重新建立經銷商信任,並提升產品品質與銷售效率,一系列改革成功扭轉三陽市場形象,讓企業重新活力煥發。

在機車製造的發展,三陽憑藉70年機車生產經驗,以自產核心引擎和強大協力廠體系,奠定從整車設計到最終組裝完整製造能力。每年逾60萬輛的機車生產能量,讓SYM品牌成功進軍全球市場,形成「本土技術,國際視野」的發展模式。

汽車領域部分,三陽同樣從與本田合作開始,逐步累積製造實力,後又與韓國現代合作,更成爲臺灣少數擁有二家以上國際整廠製造合作經驗的上市公司,今年旗下南陽現代更將力拚年銷2.4萬輛新高、挑戰第六年成長。

三陽在汽機車領域的成功,展演了本土企業與國際大廠合作累積量能,提升自我技術之餘,同時促進國內汽機車產業供應鏈同步發展的成功路徑。

面對全球新能源與節能商品加速發展的趨勢,三陽在董事長吳清源設定「開創、啓動」爲戰略目標,強調持續專注於本業研發、製造及面對市場上各種艱難挑戰,再拓展其他領域,「開創新局」鼓勵工作夥伴破框思考,維持競爭力,挾着深厚的汽、機車製造經驗,努力突破現有技術、培養全球專業人才、積極拓展多元客戶,進而提供更高性價比的商品。

「啓動」則是設定目標三年內年全球機車銷量達到100萬輛,透過拓展外銷,爲自有品牌三陽SYM機車取得國際能見度,打進國際杯。

以此爲中心思想,在新能源浪潮之下,吳清源雖不急着全面加入電動機車戰局,但也積極「練功」發展新能源與節能商品,包括聚焦鋰電池、鋁電池與氫燃料的關鍵電池核心領域着手,搭着新能源潮流順風車,引領三陽大步邁向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