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建言|全國人大代表陳柏蓉:建議推進白酒產業數智化轉型 推動中國白酒“走出去”
本報記者 劉旺 北京報道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酒產業作爲中國傳統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更是在經濟發展中佔據着重要地位。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和市場環境的變化,傳統酒類產業特別是代表性的白酒產業面臨着諸多挑戰。
就此,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捨得酒業酒體設計師陳柏蓉圍繞傳統酒企的數智化轉型、白酒國際化等方面進行建言獻策,她建議,構建數字化生產管理體系和質量把控追溯體系,運用物聯網技術、自動化技術和AI技術,提升白酒行業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
酒業引入新質生產力
陳柏蓉認爲,新質生產力作爲一種全新的生產力形態,強調科技創新、數字化轉型和綠色發展,爲傳統酒類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路徑。通過引入新質生產力,酒企可以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數字化,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同時加強產品溯源和品牌建設,提升消費者對白酒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誠度,推動傳統酒類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對此,陳柏蓉建議,構建數字化生產管理體系和質量把控追溯體系。她提到,運用物聯網技術和自動化技術,通過傳感器實時採集溫度、溼度、酸度、酒精度等關鍵數據,通過建立釀造過程數學模型,實現對發酵過程的智能監控和精準調控。
另外,基於窖池數據,運用AI技術構建窖池模型,預測不同窖池在不同季節、不同工藝條件下的出酒品質和產量,利用該模型指導生產決策,優化窖池使用和釀造工藝,提高優質酒產出率,並在行業推廣,提升整個行業的生產過程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
同時,陳柏蓉提到,要實現行業層面的協同與自律,制定統一行業標準,由行業協會組織龍頭企業、科研機構等共同制定和完善白酒行業標準。在原料採購、生產工藝、質量檢測、酒齡認定等方面制定詳細、可操作的量化標準,明確各環節的技術規範和質量要求。按照《壇貯老酒(濃香型白酒)》標準執行,嚴格上傳脫敏數據至區塊鏈平臺。
此外還要強化監管與政策支持,提升監管技術水平,建立監管大數據平臺,整合企業生產、銷售、質量檢測等信息,實現對白酒產業的動態監管。
政策支持與引導,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白酒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數字化轉型。對採用新技術、新設備,建設數字化生產管理體系、溯源系統的企業給予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支持。
推動中國白酒“走出去”
白酒作爲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民族特色產業,承載着千年釀造技藝與文化傳承。記者注意到,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白酒企業都在探索出海道路。貴州茅臺、五糧液、山西汾酒、洋河股份、貴州習酒、仰韶酒業等,都在2024年展開了海外調研交流活動。
國際化戰略也是捨得酒業近幾年的重點戰略之一,可以看到,近年來,該企業高頻亮相海外華人春節活動、攜手中法豫園燈會、沱牌跨界牽手英超狼隊等高密度的營銷活動。去年9月份,還推出了國際新品“捨得酒·中西聖賢”,並於希臘雅典首發。
不過,當前,全球烈酒出口規模超400億美元,中國白酒出口僅佔2.4%。陳柏蓉認爲,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推動白酒國際化不僅是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更是增強文化軟實力、服務國家戰略的關鍵舉措。然而,白酒企業“走出去”仍面臨國際標準缺失、文化認知壁壘、海外渠道薄弱等現實挑戰,急需國家層面統籌規劃與政策賦能。
對此,陳柏蓉提出了四條建議:首先,鼓勵中國白酒釀造技藝申遺;其次,支持構建適應國際貿易的白酒標準體系;再次,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切實可行的對外合作機制;最後,多渠道助力中國白酒海外推廣。
(編輯:於海霞 審覈:孫吉正 校對:張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