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建言|全國人大代表史玉東:加快形成乳業新質生產力

本報記者 劉旺 北京報道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快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

乳業作爲食品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基礎產業,整個產業的改造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意義自然不言而喻。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蒙牛集團全球研發創新中心研發總監史玉東就圍繞着“加快形成乳業新質生產力”“乳業紓困應對行業發展困局”等主題提出建議,爲加快培育乳業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乳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加快培育乳業新質生產力

在過去幾年,不少乳企都在持續技術攻關,致力於攻克乳品產業“卡脖子”問題,同時,圍繞乳業全產業鏈,探索新質生產力的培育之道。

以蒙牛的數智化轉型爲例,2023年在寧夏建成的全球首座全數智化工廠,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爲“燈塔工廠”,成爲全球首家液態奶燈塔工廠。這座工廠,實現了“三個一百”,應用了30多項第四次工業革命解決方案,人均效能比傳統工廠提高了20倍,“人效比”全球第一。

但同時史玉東認爲,長期以來,我國乳業“品類多元化不足、供需均衡性矛盾和產業鏈韌性不足”這三大頑疾,依然制約行業高質量發展。尤其是,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乳製品消費品類較單一、綜合利用率低,配方乳粉關鍵功能基料“卡脖子”問題依然嚴重。

對此,史玉東建議在以下層面加大扶持力度:

一要做大做精乳製品深加工產業。乳製品深加工產業作爲高耗奶產業,前期投入大、回報週期長,建議加強政策和資金支持,鼓勵龍頭企業帶頭開展基礎性、原創性研發,通過科技賦能、轉型,解決關鍵原料保障及安全問題,自主掌控關鍵核心技術,實現核心原料的國產化以及產業價值增值。

二要做寬乳業新賽道。聚焦精準營養,着眼運動營養、特醫食品、益生菌、蛋白加工等高潛力領域進行產業佈局,不斷豐富乳業矩陣和價值鏈條。

三要加速研發成果應用落地。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建設,在政策法規支撐、項目匹配、獎補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和引導。

四要通過提高智能製造水平做強液態奶基本盤。要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應用,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增加產品品質、提升消費者體驗和擴大市場規模。

突破產業週期

受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疊加行業週期影響,奶業正面臨原奶產量過剩、生鮮乳價格連續下降、企業經營持續困難等問題。

史玉東表示,在此情況下,蒙牛先後實施了“136”工程、五大保障舉措、價值共享等多項措施,帶動種植、養殖、加工全產業鏈健康發展。

2024年,在實施“五大紓困行動”後推出十項支持舉措,全面助力牧場及農牧民解決資金壓力,持續助力合作牧場穩定經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不過,史玉東同時表示,當前我國奶業仍處於下行週期,僅靠行業自身走出困境異常艱難,急需相關部門提供相關保障措施。

爲此,史玉東建議:一方面要推動金融機構創新信貸支持模式,助力牧場穩健發展;另一方面,要通過試點開展奶粉收儲,有效解決週期性過剩矛盾;此外,還要進一步助力企業拓展更多消費市場,如通過特供渠道拓展國內乳製品消費市場,打通大包粉及其他乳製品出口渠道,全面擴大乳製品消費能力。

實際上,當前我國居民的平均乳製品攝入量遠未達到推薦量(《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薦“吃各種各樣的奶製品,攝入量相當於每天300ml以上液態奶”),而且我國居民飲食習慣正在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人均乳製品消費水平必將不斷提高,市場規模和前景依然廣闊。

而對於如何激發國內乳製品的消費潛力,史玉東建議,一方面,要從供給側加大基礎科研和產品創新力度,不斷打造新質生產力,做大做精乳製品深加工產業,尤其在運動營養、特醫食品、益生菌、蛋白加工等前沿領域,不斷豐富產品矩陣和價值鏈條,通過創新撬動消費者新需求。

另一方面,要從需求側加大科普宣傳、政策引導,讓消費者“從不喝奶到多喝奶,從喝牛奶到吃奶酪”不斷升級;同時,通過進一步推動食育立法,加強食品聲稱管理及其他法律制度建設,推動乳製品消費健康可持續發展。

(編輯:於海霞 審覈:孫吉正 校對:張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