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鄒彬:推動傳統產業升級 帶動農民工向新型產業工人轉型
本文轉自:人民網-湖南頻道
鄒彬在全國兩會現場。受訪單位供圖
人民網長沙3月6日電 (記者林洛頫)農民工是我國產業工人的主力軍,長期以來在製造、建築、家政、餐飲、物流等傳統行業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着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加快,農民工的就業質量和發展空間面臨挑戰。如何在新型工業化進程中讓農民工更好融入現代產業體系,成爲擺在社會各界面前的一道現實課題。
2025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建築五局總承包公司項目質量總監鄒彬提出《關於以傳統產業升級帶動“農民工”向新型產業工人轉型的建議》,希望通過政策引導、行業協同、產業升級和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爲農民工羣體打開職業發展新空間。
鄒彬認爲,推動農民工向新型產業工人轉型,離不開行業和個人的雙重發力。一方面要加強政策支持與環境營造,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的系統化集成設計和標準化提升,爲產業工人創造更穩定、更具發展前景的就業環境。另一方面要完善技能培養體系,使產業工人能夠適應新型工業化發展需求,從新生代工人的職業教育到在職工人的知識升級,再到老齡產業工人的技能轉型,構建一個全覆蓋、多層次的培養體系。
“我自己就是農民工,是被農民工選出來的人大代表,希望我的建議能夠爲農民工羣體帶來好的變化。”作爲全國人大代表,鄒彬一直關注農民工羣體的發展問題。2018年,他第一次參加全國兩會時,帶去的建議是提高對農民工的關注,加強工會福利。
此後每年參會,鄒彬都帶着工友們的心聲和期望,不斷爲農民工發聲,並推動相關政策的優化落地。從最初關注工資待遇、社保繳納,到推動產業升級、技能提升,他的建議內容不斷深化。2025年,鄒彬再次將目光聚焦在產業轉型背景下農民工的職業發展,提出通過傳統產業升級促進農民工向新型產業工人轉型的具體路徑。
鄒彬的建議源於紮實的基層調研,2024年9月,他在長沙機場T3航站樓項目調研時,發現同樣是焊接工人,卻有着截然不同的職業發展路徑。在項目現場,一邊是傳統施工工地,工人們手持焊槍進行焊接作業,工作環境較爲艱苦;另一邊則是中建五局裝配式工廠,焊接工程師在流水線上操作自動化設備進行超精度加工,工作環境整潔、工作內容穩定,職業發展前景更加廣闊。
中建五局移動加工廠的焊接工程師李發平曾是工地上的焊接零工,七八年的工作手藝讓他在行業內積累了一定經驗,但受限於傳統建築行業的用工模式,他的工作始終處於不穩定狀態。
三年前,李發平通過面試進入中建魔方裝配式工廠,成爲產業化生產體系的一員,如今不僅工作環境改善,收入和職業發展空間也得到了提升。鄒彬在調研過程中,聽到許多像李發平這樣的故事,這讓他更加堅定地認爲,產業升級不僅能帶動行業發展,更能改善工人的生存狀況。
推動農民工向新型產業工人轉型,首先要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鄒彬建議,國家應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引導傳統行業進行系統化集成設計和標準化升級,通過政策引導,推動製造業、建築業等行業加快向智能製造、裝配式建造等方向發展。
並且要發揮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橋樑紐帶作用,搭建示範交流平臺,推動行業內部的集思廣益和協同發展。此外,還應鼓勵領軍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推動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產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與此同時,完善技能培養體系同樣至關重要。鄒彬認爲,傳統產業工人的技能提升不僅關係到個人就業質量,也直接影響到產業轉型升級的成效。爲此,他建議:應完善以企業爲主體、職業學校爲基礎,政府推動、社會支持、工會參與的技能培養體系,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一批高質量的職業技能培訓基地。
針對在職產業工人,要健全知識更新、技能認證和學歷提升通道,整合高校、職業院校、社會培訓機構等資源,豐富產業工人在職繼續教育項目,從素質、技能、學歷等多方面提供提升通道;充分發揮各級工會、行業協會和社會培訓機構的作用,爲在職產業工人提供普惠性、均等化的職業技能培訓,特別是針對大齡農民工,幫助他們順利實現技能轉型和再就業。
從首次當上全國人大代表進行履職,到再一次帶着基層聲音走進兩會現場,鄒彬的履職歷程不僅是農民工羣體發展變化的縮影,也映射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八年來,他提交的十份建議都與農民工有關,從基本權益保障到產業轉型升級,從短期訴求解決到長遠職業發展規劃,每一個建議的背後都是無數農民工的共同期盼,也讓更多產業工人在時代變革中找到了自己的發展方向。
鄒彬相信隨着傳統產業升級的深入推進,產業工人的職業發展將迎來新的機遇。未來,他希望能繼續爲農民工羣體發聲,讓更多工友在穩定就業的同時,實現職業技能的提升和生活質量的改善,讓新時代的產業工人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